海南岛生态地球化学调查7年纪实
——海南岛生态地球化学调查7年纪实
来源:国土资源网
作者:尹建军 陈祖洪
发布时间:2011-06-20
“要想身体好,常来海南岛!”海南向世界发出邀请。海南岛的生态环境真的一流吗?那里的农产品质量真的过关吗?为了用科学的依据说服全世界的朋友,2003年12月21日,国土资源部与海南省政府在海口签署合作开展《海南岛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协议书,共同出资3000万元开展海南岛生态地球化学调查。
历时7年,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海南省地质局的管理指导下,项目承担单位海南省地质调查院组织多方技术人员和先进装备,经历区域调查、区域评价、局部评价和总体评价四个层次,圆满完成对海南岛生态环境进行一次全面“体检”的任务。
调查成果证明——这里的生态环境确实一流
1999年7月,海南省提出要建设生态省,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以保持海南环境独特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氛围,创造一流的人居环境。
实现以上目标,需要科学的依据。因此,海南岛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组首先对海南岛的土壤、大气、地表水质量展开调查。
土壤是这次调查工作最重要的对象。调查工作之始,项目就对土壤进行网格式地调查取样,历时1年分表层和深层土壤共采集了3.4万余件样品,分析测试了54项元素指标含量,为海南岛所有土地办理了地球化学“身份证”。土壤调查结果显示,海南岛土壤环境质量优良,93.6 %的面积为一类、二类或三类土壤,其中一类和二类土壤占84.7%。
项目组在全岛布置120多处大气降尘采样点。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大气环境质量优良,表现为量少质优——大气降尘的物质总量低,街尘 (系大气降尘主要物质来源之一) 中的铅、锌元素含量低。
项目组对全岛地表水进行网格式采样,1600多件样品的测试结果表明,全岛98.4%面积的地表水水质为三类或更优,适用于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对水域的各类需求。
如同陆地上的土壤影响农作物一样,海洋沉积物也会影响海洋底栖生物。因此,项目也对海南岛近岸海域沉积物进行了调查评价,结果显示,海南岛环岛近岸海域沉积物环境质量优良,98.1%的环岛近岸海域沉积物(10 米水深以浅)为一类或二类环境质量。
土壤包括近岸海域沉积物调查等工作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为海南岛保护环境打造了一颗“时间胶囊”。海南省地质调查院副总工程师何玉生介绍说,这颗“时间胶囊”封存的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之前,2005年时候的土壤和近岸海域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状况。以后任何时候,都可以随时打开这颗“时间胶囊”,像尺子一样来量一量、像镜子一样来照一照海南岛土壤和近岸海域沉积物因建设而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哪里?多大程度?什么变化?什么原因?怎么变化?如何逆转等等,从而实现永久有效地保护海南岛土壤和近岸海域沉积物生态环境的目的。
调查成果促成——这里的农产品由“大路货”向“精品货”转变
参与了海南岛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海南省地质局副总工程师、局海洋地质处处长陈颖民说,项目通过验收后,要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发挥科技优势,切实转化为生产力,提升海南环境资源优势,为海南国际旅游岛与生态示范省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因此,项目组还开展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以土壤肥力指标、土壤环境健康指标为主,综合考虑与土地利用有关的各种因素,编制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等级图、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种植建议图等图件。这些成果可以为政府制定可持续农业和土地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是对当前“物理性”土地整理项目的有益补充。
海南省地质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廖香俊还告诉记者,项目调查工作在全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大气、地表水和当前施用化肥的元素指标地球化学分布特征,进行了农业、建设、旅游开发用地等适宜性综合区划,可为海南岛土地资源科学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综合土壤有害重金属元素和农作物营养有益元素的含量分布,项目进行了全岛土地的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等种植适宜性区划,其中AA级绿色食品(相当于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11940平方公里,占全岛总面积的35.2%,A级绿色食品种植面积15632平方公里,占全岛总面积的46.1%,为海南省农产品品质升级提供了依据,并促成海南农产品由“大路货”向“精品货”的转变,提高其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潜在经济价值可达数十亿元。
项目总负责人、海南省地质调查院院长傅杨荣说介绍说,项目组还经由土壤总碳和有机碳测试数据,研究海南岛土壤碳库空间分布格局的成因及土壤碳汇机制,可为构建海南岛土壤碳循环模型,估算土壤碳汇潜力,探索土壤固碳途径提供依据,为海南省低碳农业发展提供资料。
调查成果显示——这里有富硒土壤近万平方千米,发展农业经济有了新途径
项目首次在海南岛发现了面积达9545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占全岛总面积的28%以上,并初步区划了全岛富硒水稻、富硒薯类、富硒水果、富硒槟榔等的适宜性种植区。
为了让调查成果得以应用,2009年,海南省地质调查院与定安县人民政府和海南省农产品运销有限公司合作,推出海南省第一件富硒农产品——定安火山富硒香米,实现年增收2亿元。据估算,其规模推广种植后,可为定安县农业实现年增收5亿元以上。若全省统一规划整装开发利用富硒土壤,每年将因富硒农产品增收50多亿元。
2009年12月,定安县正式启动该县龙门镇“海南龙文化公园”建设前期工作。根据规划,该公园旅游项目开发的主要建设内容就包括有龙门原生态富硒农业产业创意园和富硒系列产品开发等项目。澄迈县首次发现富硒土壤1177.5平方千米的消息更是协助该县于2009年7月荣获了“中国长寿之乡”称号。澄迈县委书记杨思涛表示,要利用“长寿之乡”品牌开发旅游项目,利用好富硒福地,开发更多更好的无公害富硒农产品。
调查成果圈定——这里至少有10处近岸海域锆英石钛铁矿找矿远景区
海南岛不但拥有迷人的风光、一流的环境,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据海南省地质局局长李海忠介绍,海南岛的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不像全国其他省市那样主要针对平原地区,项目对海南岛的山地或丘陵地区也进行系列采样测试,这就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提供了宝贵资料。因为海南岛地处热带,土层深厚,植被十分发育,仅凭肉眼很难发现岩石矿化露头,但通过土壤的采样测试就能达到“见微而知著”的效果,从而准确地找到矿化位置。
根据近岸海域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布与组合特征,综合海南岛区域地质与成矿规律,项目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圈定了10处近岸海域锆英石钛铁矿砂矿找矿远景区。其中,昌江昌化、东方感城、万宁保定海三个远景区经勘查都已发现工业矿体,勘查出的锆钛砂矿资源潜在价值达52亿元,已实现保定海锆钛砂矿采矿权出让收益4亿元。
深层土壤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查明还为海南岛热矿水(温泉)资源勘查开发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项目根据已知热矿水温度和分布以及深层土壤铍等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圈出了多处热矿水找矿远景点,其中A1级远景点91处,海南岛重要旅游资源——温泉的勘查与开发有了资料。
谈到项目成果下一步的转化与利用时,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副厅长吴开成表示,全省将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利用富硒土壤资源,研究制定富硒农产品标准,打造热带特色富硒农产品,服务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六大目标之一的海南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分步骤开展大比例尺市县级乃至乡镇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为各市县土地优质优用和精准农业提供地球化学资料;在现有土地“物理性”整理基础上,结合土壤的“化学性质”,开展有“表”有“里”的全方位的土地整理;根据此次调查所发现的土壤、近岸海域沉积物等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在找矿远景区和成矿元素异常区内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