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要用好基础地质信息资料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晓 说
发布时间:2011-06-08
今年春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为近60年来同期最少,干旱强度大、时间长、范围广。旱情就是命令,目前抗旱应急水源和灌区田间工程建设、抗旱找水打井等工作正全面展开。为抗大旱我们行动起来。那么从抗旱打井技术角度来说,我们怎样发挥优势、面对那些问题呢?
一建议:充分运用已有成功经验及数据资料。
在多年抗击干旱的过程中,我国已掌握了扎实的地质调查资料,对地下地层构造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清楚地下水的分布,形成了地质工作者在抗旱找水中得天独厚的科学优势。因此,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充分发挥我们已有的优势,充分运用已公布的受旱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布图、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图等基础地质信息资料,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我国已编制了五大类42幅抗旱打井技术服务图件,可为快速确定找水打井靶区提供参考;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抗旱专家团队,并配备了先进设备,可为科学选定井位奠定了基础;掌握了以潜孔垂钻探技术和高压力大风量空压机为主,并与冲击钻进、回转钻进有机组合的钻探方案和钻进技术,可提供高效的技术和设备保障。
今年年初,我国北方地区经厉了严重的干旱侵袭,各地积极应对,开展了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四省抗旱找水打井紧急行动。目前,四省已累计完成勘探钻孔2349眼,完成率111%,成井2227眼,平均成井率94.7%,解决了220多万人饮水困难和50万亩农田灌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本次北方抗旱获取了大量找水打井工作成功的技术经验、打井井孔资料和物探数据,这些将为抗击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旱情,高效打井、成功找水工作提供有利参考。
二呼唤:科学找水不是一句口号。
科学抗旱打井,不是一句口号。已拥有的经验如何成功借鉴?什么样的水质可以有效利用?多大出水量可以维持可持续发展而不影响地下水的赋存环境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因地制宜的考虑和解决。否则将适得其反。
2004年辽宁省政府投入3400万元启动防氟改水工程,一腔热情要为民解决吃水问题。但是因为前期地质勘查工作的缺失,改水工程打出的水,铁、锰严重超标。好心没有办成好事。
当前,旱情节节蔓延,愈发强烈地需要一套完善有效地科学抗旱的技法。
然而目前,形势并不乐观,很多地区由于过去水利投入主要用于大江大河防洪设施建设之中,致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同时由于以往忽视科学找水、合理用水,造成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各环节之间出现脱节,造成“有库无水,有水无泵,有泵无渠,有渠不通”的尴尬局面,特别是很多地区严重忽略了小型农田排灌设施的改造、维护。如湖北地区,在抗旱工作推进过程中,就出现了刚刚整险加固的水库,灌渠却一直未进行维修,导致水渠两岸和过水渡槽到处是裂缝,漏水严重的现象。
怎么办?面对日益严重的旱情,我们必须走出“望天收”,用现代科技能战胜它。面对干旱,我们呼唤,呼唤抗旱工作变被动应急,为主动出击;呼唤打出的井水,能够持续顺畅的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