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机”中紧抓机遇
——湖南省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纪实
来源:国土资源网
作者:万波
发布时间:2011-06-01
2005年~2010年,对于湖南省郴州市宝山矿以及千百个类似的危机矿山来说,这是一段浓缩的时间,又是一段凝聚的历史。5年,从资源枯竭、经济归零到企业再生、经济重振,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持续找到的资源,为湖南省科学跨越注入了新的动力。
矿企告急 人心思变
新中国成立后,矿业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持续增强,国家不断加大地质找矿力度,扶持矿山企业。1966年10月,经国家计委批准,宝山破土建矿,为露天铜钼矿开采,1974年建成投产时,其生产规模为亚洲第一。
宝山矿业总经理薛峰清晰记得昔日的辉煌。“那时我们年开采60多万吨矿石,效益十分可观。大学毕业生挤着来宝山,就连县城的漂亮女人,都盼着能嫁到矿上来。”然而好景不长。经过20多年的开采,露天的铜矿资源逐步枯竭。1995年,宝山露天铜矿全面闭坑,转入井下开采。
薛峰回忆:“当时只能开采一些零星矿,规模小、效益差,产量降到每年七八万吨,处于半生产状态。”普通人的命运,是历史的见证。宝山矿政工李山洪说,“企业减产后,收入大幅缩水,每月工资不到300元,还无法按时足额发放。
部分生活无靠的矿工,开始偷着变卖矿山设备;而周边村民,则不时到停产矿井盗采余矿,人员死伤时有发生,群体性事件时有抬头。在最困难时候,宝山公司找到一家企业,“开价500万元把矿山卖给他们,他们前后考察不下5次,还是放弃了。”薛峰说道。
此时的宝山矿,仅是湖南危机矿山艰难生存的一个缩影。
2004年一项调查显示,湖南省内国有或国有控股大中型矿山危机比例为82%,其中资源严重危机矿山(服务年限小于5年)高达49%。
领导重视 形成合力
矿山资源枯竭问题引起了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周强强调,国有或国有控股矿山接替资源问题十分突出,如不加紧解决,将不利于全省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方先知,这位曾是湖南省地矿局408队钻探技术员的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格外关注危机矿山问题。在他领导下,湖南制定了全省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纲要,按照区分类别、合理规划、统筹部署原则,多方争取,共有16家矿山被纳入国家一期计划,于2005年正式启动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
为此,湖南厅组织监审专家、地勘技术人员和采矿工人组成研究小组,对当代矿产勘查就矿找矿和按成矿区带找矿的两种思路异同进行了深入研究,常常为破解一个技术问题熬更守夜。最后,终于在反复比较中得到了共识。
研究组认为,老矿山具有地质现象揭露清楚、地质数据丰富等特点,就矿找矿,应是切合实际的战略选择。同时,与建新矿山相比,危机矿山找矿一旦有所突破,则见效更快、更直接。
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湖南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与项目办公室紧密配合,矿山企业和勘查单位积极协作;同时,各项目所在市、县也都成立了相应机构,不断强化与部危矿办指派的项目监审专家组进行对接,加强技术支撑,形成了“政府企业共同出资、主管部门精心组织、勘查开采紧密结合、一流专家监审指导、突出技术方法创新、严格项目全程监管”的一套全新管理机制。
成果可贺 经验可贵
功到自然成。湖南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在领导层、机制层、措施层的多方合力作用下,捷报频传:
深部找矿取得重大进展。16个矿项目累计钻探19.4万米,坑探6.3万米,槽探6.3万立方米,最大见矿深度距地表达1131米。
资源储量潜力喜人。探获钨30万吨,锡19万吨,钼7.5万吨,铋8.2万吨,铜13.5万吨,铅锌217万吨,锑24.2万吨,锰矿石300万吨,金60.7吨,银2900吨,煤1100万吨,高岭土2000万吨,磷矿石200万吨,潜在经济价值2000余亿元。
主要矿山取得重大突破。黄沙坪铅锌矿新探明资源量相当于9个大型矿床,宝山、柿竹园、水口山、锡矿山等老矿山新增资源量都达到大中型规模,延长矿山服务年限50~70年,稳定职工队伍5.5万余人。
这是湖南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5年提交的成绩单。
“大量接替资源被找到,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通过危机找矿,进一步摸清了矿区成矿规律,也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处长李国清表示。
“工作机制很关键。”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副处长周亚斌也认为,在危机找矿实践中,湖南探索建立的以项目为载体,国土部门为依托,地勘单位为支撑的工作机制,将一个部门的专项工作转变为政府行为,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具有一定示范意义。
而对矿山企业来讲,意义更现实。宝山,这个当年作价500万元卖不出去的“烫山芋”,现在成了身价过200亿的“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