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环境科学系Edward Laws教授和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叶思源研究员,应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姜玉池所长邀请来访,并做学术报告。
在岩溶所期间,Edward Laws教授做了题为《Climate change in the Phanerozoic 》(显生宙以来气候变化研究)的报告。报告分为三个部分:即What are the natural mechanisms(自然机制),Climate during Phanerozoic(显生宙期间的气候)和Human impacts and responses(人类的影响及响应)。
叶思源研究员做了题为《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系统综合地质调查与评价》的报告。重点介绍了项目的主要成果:1、将传统的方法和新的研究思路结合起来,运用历史地理学和沉积地质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确定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的年代框架;2、通过学科交叉,将三角洲进积模式与经典的生境演替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系统生境演化模式 ;3、运用水文地质学、生态学、水文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揭示了植被分带的地球化学控制规律,为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4、以三角洲叶瓣旋回性迁移为依据,建立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系统地下水化学演化模式,丰富和发展了三角洲水文地球化学理论;5、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不同植物系统的水源,为湿地生态修复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6、利用自制的隔氧操作系统和多步提取方法,进行了湿地沉积物中植物生长必需元素、有益元素和有害元素的生物有效性评估,丰富和发展了湿地地球化学理论;7、废弃三角洲叶瓣上的湿地系统面积损失的沉积压实机制和水质性面积损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