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全国地质找矿战略行动,提高勘查技术服务找矿能力,使野外一线人员掌握国内外优秀的找矿方法和实例,指导找矿实践,提高找矿效率和能力。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开展了“理论下基层,科技入队所”地质科技双千大培训系列活动调研。
在局科外部和资源评价部领导精心安排下,5月18日-22日以国家地质测试中心副主任罗立强担任组长的调研组一行十四位专家赴江西地质矿产勘查局系统开展科技下基层调研。
调研组首先来到了位于省会南昌的江西地质矿产勘查局。该局始建于1958年,全局现有县团级直属单位36个,在职11665人,在职职工具有高级称职696人,中级职称1573人。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全局已从单一的地质工作部门发展成以地质工作为主业,工程建设施工为骨干,多种经营和矿业开发为依托的四大产业发展格局。 在地质找矿专业领域,组建了承担江西基层性、公益性、战略性的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拥有一支专业齐全、装备精良、人员精干的勘查队伍。
江西地勘局领导十分重视新技术对地质找矿的支撑作用,为本次授课开设了主会场及分会场,通过视频授课方式使分布在南昌、萍乡、新余等地的15个局属单位的300多名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
来自国内勘查技术领域的十位知名专家讲授了物化探新技术和多功能电法仪应用技术,钻探和分析测试新技术以及高光谱遥感理论与找矿应用。江西局主要领导全天参加了新技术培训。
19日到22日调研组一行来到江西萍乡、新余、抚州等地省地勘局所属的江西地调院、物化探大队、901队、902队,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地调院和东华理工大学等单位开展培训活动。调研组专家就物探、化探、遥感、钻探、分析测试等勘查技术做了精彩的报告,为基层单位及院校赠送了科技书籍及应用软件。在东华理工大学的授课中,专家根据授课对象不同,对培训内容进行了调整并作了精心的准备,300多名师生参加了培训,报告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这也是贯彻地质找矿新机制,与院校合作,加强人才培养的一次尝试。
奔赴物探队、910地质大队、902地质大队和地调院等单位的调研组成员,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物探、化探、遥感、钻探测试等方面的座谈交流,与基层单位的院长、书记、总工、管理人员以及相关技术人员就对地质科技的需求,从技术、设备、人才、项目、技术培训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深入钻探施工现场,了解问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基层地勘单位对“理论下基层,科技入队所”调研交流活动非常欢迎,对勘查技术及方法有许多实际需求,此次活动对基层特别是现场的技术人员是一次很好的培训,开拓了大家的眼界,提高了对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同时也搭建了勘查技术研究单位与基层应用单位之间的桥梁。
调研组发现,属地化后,基层单位的勘查技术能力存在着许多问题,仅测试分析领域可以看出,测试实验室缺乏统一规划,影响着地质实验测试工作的快速发展。因此急需研制快速、简易配套的分析仪器与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作为属地化的物探单位,难于单独立项,仅仅是在找矿工作中,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少量的物探任务,使得物探工作陷入被动局面,因此急需加强物探在地质找矿中的地位。在走访的多家基层单位中,调研组普遍感到,矿产综合利用人员和钻探技术人员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断层严重,技工老龄化问题突出。
调研组带着技术去,带着问题回,大家都感到肩上沉甸甸的。但这沉甸甸的担子承载着基层科技人员的期盼。调研组成员一致表示,要针对找矿中的技术难题,组织攻关及专题研究。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特别是岩矿鉴定、选矿和物探解释等方面的培训,培训时间尽可能加长,以免走马观花,针对钻探技工的老龄化,急需开展钻机长系列培训。同时为解决刚毕业学生难以马上胜任工作的问题,建议院校与地勘单位开展联合对接培训,加强生产应用环节培养。在深部找矿工作中,提高对物探工作的认识,加强异常分析和综合解释,尽快将我国自主开发的先进物探设备(如大功率多功能电法仪等)推广到基层地勘队伍,充分发挥物探在深部找矿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