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全社会共享地学信息
——中国地质图书馆馆长顾晓华谈地学文献保障及共享体系建设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高慧丽 王世轶
发布时间:2011-05-06
如果你需要与某一专题相关的国内外地质文献,了解地质行业某一领域的科技前沿动态,在不久的将来,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在线提出请求,中国地质图书馆都会及时为你提供所需的文献信息。
围绕国家地质工作和社会公众需求,通过全力推进地质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和共享服务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全国的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网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和全国地勘行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便捷优质服务,为建设一流地调局作出应有的贡献,是中国地质图书馆馆长顾晓华的最大心愿。近日,记者就地学文献保障及共享体系建设采访了顾晓华。
面临机遇和挑战,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服务创新亟待加强
随着网络资讯的日益丰富,图书馆在信息传播中的中心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尽管图书馆仍然保存丰富的馆藏,其中的大量文献是网络中无法获取的,但用户对图书馆的依存度正在不断降低。中国地质图书馆也不例外,如果不积极改变这种现状,将面临被边缘化的窘境。
“信息资源是信息时代重要的战略资源。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早已跨越国界。同样,实现地学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对地质调查、地学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来说,都是必要支撑和重要保障。”顾晓华说。
据顾晓华介绍,自2006年起,中国地质图书馆相继实施了地质大调查项目《地质调查文献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建设》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下达的《地质文献资料共享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通过两项目的实施,目前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在易用性、人性化、稳定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完成了中国地质图书馆全部馆藏资源及部分局直属单位馆藏资源的建库工作,已有近30万条编目数据等待向编目中心系统移植。地学文献信息的网络在线服务方面也取得了很好效果,近年来文献下载量每年均超百万篇,网站访问量年达200万次。
但去年6月~10月,中国地质图书馆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开展广泛调研后发现,局属单位目前的图书文献购置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采购数量呈萎缩趋势,管理自动化程度低,共享程度更低。
当前,我国地质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国土资源部提出高举落实地质找矿新机制,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两面旗帜,提高资源保障能力。面对新形势和新需求,如何发挥地质文献的作用?中国地质图书馆提出,重中之重是要推进文献资源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加快构建地学文献共建共享体系,尽快实现文献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加工和资源共享。
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全面提升地学文献资源的保障和服务能力
为构建地学文献共建共享体系,更好地为地质工作和社会需求提供服务,中国地质图书馆将以资源建设和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在未来3年,研发地学电子书、数字地质图,可利用3G实现实时更新下载的移动图书馆,建设能够覆盖地学信息的地学搜索平台,逐步建成地学文献知识网络,全面提升地学文献服务水平。
顾晓华介绍说,图书馆将加大电子文献资源建设力度,5年内将采购和自建30余个电子资源数据库,期刊文献全文数据量将达到4000万篇以上,基本满足中国地质调查局生产科研的需求。今年采购经费将达1000万元,本着国内求全、国外求精的原则,根据以往对地质文献的应用和当前需求,主动跟进部、局重大项目,力求贴近服务。
服务平台建设,将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建立能够满足服务需要的网络系统和运转维护系统。专业服务平台,开展地学情报研究和地学文献开发,为政府部门管理机构、教育、科研、生产等部门服务。同时,加强图书馆情报研究机构力量,与局属单位图书情报人员以及地勘行业、院校专家学者一起组成专兼职、老中青结合的情报研究团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放式的社会服务系统,传播普及地学知识,满足社会公众对地球科学文化的需求。此外,还将为部局直属单位推介部分移动电子阅读器,使科研人员在野外勘查时也能及时查阅到所需文献。
中国地质图书馆还建立了学科馆员服务制度,主动“走出去”服务,了解需求,征求意见,通过学科馆员,向广大地质科研人员宣传推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提供文献需求、嵌入项目工作,协助科研人员更好地完成地质科研工作。今年将成立专门学科馆员机构,逐步实现专职和兼职、馆内馆外、专家学者管理者相结合的学科馆员队伍。目前,中国地质图书馆已组建了64名馆员参与的26个学科馆员服务小组,与对口局属单位建立一对一联系与服务。
围绕国家地质工作和社会需求,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便捷优质服务
顾晓华指出,建立地学文献共享及保障体系,就是要形成覆盖全国的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围绕国家地质工作和社会需求,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便捷优质服务。
全方位是指图书馆的服务要突破时空限制,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通过图书馆都能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多层次是指需求的难易程度,有一般的文献检索和查询,有文献的二次加工,如翻译和综述,有深入的情报研究,如课题跟踪、科技查新等。
顾晓华进一步解释说,中国地质图书馆着重打造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在保留传统到馆服务的同时,重点转向网络服务,提供在线实时服务,同时有针对性地提供专题服务、情报分析、科普服务和移动服务等。
目前中国地质图书馆正在开展的专题研究有17项。其中,《国外典型成矿区带基础地质问题研究》重点选择南美安第斯斑岩成矿带、特提斯西段斑岩铜矿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国外重要文献的编译,梳理了一批与斑岩铜矿成矿作用有关的基础地质问题,并撰写了相应综述,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和建议。《全球矿产资料信息检索与编译》重点对非洲国家的地质、矿产分布、重要矿床、矿产开发利用现状等文献资源进行收集、编译和研究,为政府部门、国内进行境外矿产勘查、矿业开发提供了基础地质文献资料,同时为“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地质图书馆建立的《青藏高原地质文献专题数据库》,是收录了青藏高原地质专业文献最全面的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立,与中科院资源环境中心联合国家科学图书馆建立的《青藏高原书目数据库》、《青藏高原中文专题文献数据库》、《青藏高原外文专题文献数据库》相比,更适用于较专深的检索主题。玉树地震时,该专题库及时将有关文献呈现给广大的地质工作者,体现了专题库的优势和建设的必要性。
“下一步,将重点为建立找矿新机制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做好文献支撑服务。” 顾晓华说。一是为47片整装勘查区在所属大区中心建立分馆,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免费提供服务;二是根据需求,加大相关文献采集、加工力度,提供文献服务、相关情报信息服务、专题数据库建设服务等;三是根据勘查区项目前期认证需要,开展学科咨询服务和情报研究,提供项目立项的查新和资材收集整理工作,编写相关综述报告,提供成矿区带或矿种的基础背景材料;四是积极融入项目工作中,从地学文献信息保障角度为地质找矿突破和找矿理论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信息支持;五是积极开展地学文化研究,弘扬“三光荣”精神,做好地质成果及地质人风采宣传;六是积极配合做好项目成果的转化工作,特别是项目成果的科普化工作,使图书馆成为公众了解地学知识与地质文化的窗口,搭建地质工作成就及地学成果向社会输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