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让资源整合经得起历史考验

——对山西省平顺县铁矿资源整合的调查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王琼杰 发布时间:2011-04-29

    对地方政府来说,矿产资源整合无疑是一场攻坚战。平顺县的铁矿资源整合尽管已经到了刺刀见红的“收官”阶段,可该县县长吴小华显得十分淡定。
  今年才刚刚40出头,从基层一步步走上县级主要领导岗位的吴小华,之所以能在风云突变、矛盾错杂的资源整合大战中从容淡定,不仅与他多年在基层工作积淀起的丰富实践经验有关,但更多的是源于他的自信和理性。
  “铁矿资源整合既要严格遵照国家政策,又要兼顾多方的利益,同时还要阳光操作、科学公正,真正让资源整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有如此科学而又清晰的整合思路,吴小华自然充满了自信。

   “散”“乱”不是科学发展
  平顺县位于太行山南端,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这里矿藏富足,种类繁多,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就有铁、硅、大理石、石膏、磷、铝、钾、铜、银、水晶等20多种。其中硅矿储量最大,达26亿吨之巨,且品位高。
  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拉动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诱发了矿产资源秩序混乱、生态环境惨遭破坏的负面效应。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有水快流”政策的影响下,这里的铁矿资源一下子成了“香饽饽”,铁矿山企业如同雨过春笋般“冒”了出来。缺乏开采规划、“先上车后买票”直接导致的是铁矿山企业无序开采现象严重,私采乱挖活动泛滥成灾。
  “当时到处都是小铁矿,最多时候达到100多个,非法开采活动十分严重。”自该县国土资源局成立就担任党组书记、局长的常林山,对彼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整治铁矿开采秩序。经过几年的整治,到2007年底,铁矿有证矿山个数锐减到42个(包括8个探矿权),铁矿秩序初步走上了规范之路。
  尽管如此,该县铁矿“小”、“散”、“乱”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此而造成的矿山生产规模小、集约节约程度低、破坏浪费资源等顽疾饱受诟病,严重制约了矿业经济的发展。
  “这样的开采方式不是科学安全的开采,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抓住国家整合矿产资源的契机,加大对铁矿等非煤矿山的整合力度,促其做大做强,转型发展!”吴小华的此番表态,既表明了政府对资源整合工作的明确态度,又进一步坚定和增强了国土资源等职能部门资源整合的决心。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县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打响。

    整合难于上青天
  理想与现实之间总会有一定距离,有时甚至充满矛盾。
  资源整合说白了就是利益的再调整,是矿山企业的一次重新“洗牌”,涉及矿山和人员多,关系错综复杂,而且企业各有打算,关谁留谁并非易事。强的想借机“吃掉”弱的,弱的想乘机补充实力做强;大的想扩充地盘,小的想抱团抗争。尤其是那些还有一定资源、投资比较大、效益较好又旗鼓相当的近邻企业,都想成为整合主体而“吃掉”对方。所以,尽管该县对铁矿资源整合工作慎之又慎,两易方案草稿,而且还专门列出了《矿山企业税费征收与履行社会责任调查统计表》作为参考,但初步方案甫一出笼,即引起了一些企业的不满。
  该县现有铁矿42家,整合的目标初定为18家,这意味着将有24家铁矿被整合掉。该县杏城镇扶贫采矿厂是一家镇办企业,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证件齐全,在2008年的资源整合中得以保留。该厂还有近30万吨的资源储量,经济实力和效益水平在当地铁矿中位居前茅,多年来一直是县里的利税大户,对地方的贡献率(2005年~2010年上缴税费累计2321万元)42家企业中排名第六,但因在这次资源整合中不幸被列为关闭矿井而颇有怨言,并多次上书。诸如像扶贫采矿厂这样的企业试图挽回“败局”尚情有可原,而其他一些资源几近枯竭、实力很弱的企业也开始浑水摸鱼,纷纷拖关系、找门路,以期在整合中得以保留。
  “其实,我们现在的方案只是明确了所保留的矿山个数以及参与整合的对象,还没有最终确定整合主体。目前任何一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将来都可能成为整合的主体,扶贫采矿厂自然也不例外。”吴小华表示。
  “我来平顺县工作2年多了,虽然经常下矿山检查工作,但所认识的矿老板没有几个。现在一开始资源整合,矿老板们都浮出水面了。”吴小华颇感头疼地说,“现在给我打招呼的不在少数,而且职务大都比我高,我很为难,压力也很大。”
作为负责具体工作的常林山日子更不好过,说情者有之,恐吓者也不乏其人。
  “2008年才对铁矿进行了资源整合,现在有的刚刚整合到位,有的还正在整合之中,现在又开始新的一轮资源整合,难度可想而知。”常林山翻开手机上的一条短信无奈地说,“你看,这是刚刚发来的威胁恐吓我的信息。”
  事实上,对一心想干实事、大事的吴小华来说,更钟情的是外面大企业的进入。他说:“如果能把那些省内外的大企业引进来成为整合主体,不仅利于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而且还能拉长产业链,实现产业的多元化,这对地方的经济发展必将起到有力的拉动作用。”
  然而,由于该县成块的铁矿资源已基本采完,剩余的这些“边边角角”对现有的铁矿企业来说是块“肥肉”,但对那些大企业来说,不啻是“鸡肋”甚至是骨头,根本没有兴趣。大的企业不愿来,那只好在县里的现有铁矿企业中“瘸子里挑将军”。
  同行是冤家。这些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许多铁矿企业,平时因边界纠纷和相互竞争就积怨颇深,现在让他们来相互协商“推举”整合主体,对彼此来说无疑是“与虎谋皮”,根本无法推进。如果由政府来引导,又自然矛盾陡增,弄不好是出力不讨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随着铁矿资源整合“收官”期限的逼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进入刺刀见红的关键时期。

    严格程序办“铁案”
  开弓没有回头箭。向来不服输、遇挫志弥坚的吴小华坚信:“只有依法依规办事,科学设置,严格程序,阳光操作,就一定能把资源整合工作做好做实!”
  初步方案不严密,就推倒重来,继续完善。该县连续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针对国土资源局提出的方案进行研究,力求科学合理,尽善尽美,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让大多数人满意。
  “资源整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矛盾又很突出的工作,既要考虑国家、集体的利益,又不能损害矿工的利益,还要兼顾现有矿山企业尤其是被关闭企业的利益。”吴小华考虑更多的还是民生,是矿工今后的出路和养老问题。“对关闭掉的企业,我们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其权益,通过权威机构评估后给予合理经济补偿。对矿工能留下的留下,不能留下的要进行身份置换,解决其养老保险问题,避免出现资源挖完了、矿山关闭了,矿工就下岗、生活无保障。”
  一旦方案成熟完善了,如何操作又成了关键。对此,吴小华早已成竹在胸:“如果矿山企业自行协商产生不了整合主体,又没有外面的大企业进入,那我们就推向市场,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让符合条件的企业来申报,并收取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同时,整合操作中要力防踢足球买黑哨现象,严禁徇私舞弊,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增加客观因素,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我们绝不能单纯为某一个企业或矿主来说话,这样非但不能消除矛盾还会激化矛盾。下一步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招标时,我们将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监察和新闻媒体的代表参与,并全程录像,以增加透明性。”吴小华表示,“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依法操作,把铁矿资源整合办成一个令所有矿山企业心服口服,又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
  思路清方向明,措施实成效显。平顺县的铁矿资源整合工作尽管眼前还面临着一些坎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该县的铁矿资源整合工作随着方案的日趋完善和精心细致的操作,一定会又平又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