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化危为机的转化器—— 记发展中心危矿办党支部

来源:国土资源网 作者:于德福 赵 琳 发布时间:2011-04-25
    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实施以来,新增资源储量静态工业总产值达万亿元,平均延长矿山开采年限13年,稳定职工就业58万余人;拉动国有大中型企业投入找矿资金80亿元;证实既有矿山深部和外围还存在巨大找矿潜力,促进了我国固体矿产勘查向深部拓展。

  这张成绩单,凝聚的是党和国家对全国200多家危机矿山企业的关怀,也是全国地质工作者努力与奉献的结晶。

  透过这张成绩单,我们还看到,作为这一专项的支撑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管理办公室技术处的全体工作人员,在党支部的凝聚下,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切入点,在专项实施中承上启下,像一部高效转化器,把党和国家的决策转化为矿山找矿的高昂斗志,把地质工作者的智慧转化为现实的矿山后备资源。

  调查入手,用数据证明危机矿山可以化危为机

  本世纪初,我国重要矿山约有2/3进入中老年期,资源逐渐枯竭,大量矿山相继破产,两大问题凸显:一是大中型矿山资源供给能力下降,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四矿”问题日益突出。

  矿山资源枯竭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4年,国务院第6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年)》,决定在全国实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让老矿山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为落实国家这一决策,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立了项目管理办公室和其下属机构技术管理处,负责组织实施危机矿山找矿工作。

  但是,在专项启动之初,人们对在危机矿山深部和外围能否找到矿仍持怀疑态度。为打消人们的疑虑,技术处决定从调查评价入手,用具体数据向人们证实,危机矿山其实危中藏机:一是限于当时技术条件和手段,矿山地质工作并未全部触边到底;二是在老矿山深部和周边找到接替资源后,可以利用既有的生产设施,实现资源到现实矿产品的快速转化,使其成为缓解我国资源瓶颈制约的重要途径。

  基于此,技术处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一批有经验的老专家,在煤、铁、铝、铜等30个矿种1010座大中型矿山开展了资源潜力现状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开采年限不足15年的危机矿山有632座,占调查矿山的63%,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及金等矿类(种)矿山危机程度相对较高。392座矿山具备开展危机矿山找矿工作的条件,约占危机矿山的62%。

  试点先行,用事实增强人们化危为机的信心

  技术处一班人明白,要真正打消人们的疑虑,就必须实实在在把这些危机矿山的资源潜力找出来。

  于是,技术处决定按试点先行的工作思路,在全国危机矿山中选择危机程度最高的矿山先行试点,既可以为全面实施探索积累经验,又可以用事实打消人们的疑虑。

  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了辽宁阜新煤矿。

  阜新是我国著名煤城,是新中国的重要能源供应基地。但是,经过几十年强力开采后,资源日益枯竭,不仅煤矿生产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境地,而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矿竭城衰的危险。其中八道壕煤矿显得更为突出:矿部破败不堪,职工人心惶惶。

  在列为试点后,技术处立即组织国内煤田地质专家对八道壕煤矿的地质构造、含煤层序等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安排大功率煤田地震,布置钻探工程。2005年,两个钻孔分别在821.81米和1103.31米的深部打出了工业煤层。在这一成果鼓舞下,阜煤集团立即筹资安精查,并于2007年完成全部精查工作,共新增煤炭储量7202.59万吨,煤矿的寿命一下子延长了20年以上!

  受试点成功的鼓舞,越来越多的危机矿山向全国危机办提出了接替资源找矿的申请。到2009年底,全国共实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230个,其中41个取得突破性进展,探获资源储量达到大型或超大型矿床规模;70个取得重要进展,探获资源储量达到中型矿床规模;76个项目探获资源储量达到小型矿床规模。很多老矿山延长开采年限10年、20年、30年甚至100年。

  在许多获得新生的危机矿山都出现过这样动人的场景:矿山老工人握着危矿办专家的手,热泪盈眶:“谢谢你们,来解决我们的饭碗问题。”在勘查施工现场,迎接专家和勘查队伍的是“欢迎救命工程施工队伍来到矿山”的标语和眼中充满期盼神情的人群。

  积极探索,建立化危为机的运行机制

  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涉及单位多、层次多、工作环节多、单个项目投资大、周期短、任务重、协调工作难度大,无论是传统的地质工作模式,还是矿山的生产组织模式,都无法完全满足这一工作的需要。

  面对这一情况,技术管理处决定自我加压,积极开展项目运行机制和组织管理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处室全体工作人员,“抛家舍业”,多次赴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矿山企业、地勘单位调研,广泛征求意见,逐步建立了适合专项特点、与专项性质相适应的、与矿山地质工作相协调的一整套管理与运行体系。

  构建具有危机矿山专项特色的管理框架:政府主导,机构支持,层级管理,各负其责;依托政府,依靠专家,互相协作;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以规范、制度为支撑,强化过程管理。政务管理由地方国土资源厅的地勘主管部门负责,技术管理集中于危矿办技术处负责,经费管理则由省国土资源厅和财政厅负责。

  建立新的顺畅的专项运行机制:围绕解决矿山接替资源目标,形成了“政府企业共同出资、主管部门精心组织、勘查开采紧密结合、一流专家监审指导、突出技术方法创新、严格项目全程监管”的全新管理模式,保证了找矿成果的质量和效益。

  这一新机制带来了矿山企业资源观的根本转变。以前,矿山企业只开矿不找矿,没有矿了就找国家来配置。在危机矿山找矿专项实施中,矿山企业共投入找矿资金80亿元。更为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矿山在资源尚未进入危机时,就已经高度关注后续找矿工作了。

  为打开第二找矿空间大门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处通过技术创新,逐步摸索出“通过地质矿产研究确定找矿方向,应用物探化探技术圈定找矿地段,钻、坑、槽探揭露矿体位置”技术路线,进而创立了三位一体和先进物探方法技术配合协调的深部找矿技术体系。

  创建的“成矿地质体研究、矿田构造研究、成矿流体标志研究”三位一体深部找矿预测方法(理论)体系,以成矿地质体与矿体空间关系确定找矿方向,建立了成矿构造特征在深部预测找矿中的判别准则,确立了成矿流体物质迁移沉淀的矿物标志,将流体“地球化学障”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深部找矿工作中。

  研发应用先进的物化探方法。在湖北大冶铁矿,开创了大比例尺直升机航磁勘查的先例,并且取得非常好的找矿效果;在河北迁安铁矿、吉林红旗岭镍矿等矿山,综合应用航空、地面和井中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效果;专项资助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中国特色的3D井地联合反演软件,在十几个矿区应用示范后,取得明显的深部找矿效果;引入的构造叠加晕找矿法,大大提高了盲矿预测的准确性和找矿效果,是危机矿山深部预测盲矿方法研究的重大突破,被评为2008年十大地质科技成果。

  专项的实施,还直接带动了我国深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为我国打开第二空间的找矿潜力提供了撬杠。

  为化危为机提供政治保障和精神动力

  技术处只有正式工作人员8名,却要面对全国同时开工的200余个项目,人手不够的问题显得特别突出。

  为解决这一问题,经发展研究中心党委同意,技术处采用固定人员编制和流动人员编制相结合的模式,建立健全了技术处的内设机构,落实和聘请了有色金属、煤炭、冶金、化工和非金属矿种相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在人员问题解决后,技术处党支部为将构成复杂的人员团结、凝聚成一个具有战斗力的集体,在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的同时,以创先争优为切入点,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活动。

  技术处处长吕志成父母身体不好,孩子中考在即,爱人也生病住院,而恰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也正处于关键时刻。他为爱人找了护工,说服备战中考的孩子吃住学校,他下班后匆匆安顿好住院的妻子,接着又返回单位。

  任技术处副处长舒斌的家离单位较近,经常出差的妻子希望他能利用工作之余多照顾上小学的孩子。但实际上,托邻居代管成了他照顾孩子最常用的方式。有时干脆将孩子接到办公室,父子俩挤在一张办公桌上各做各的事情。技术处党支部书记赵财胜是典型的“工作狂人”。有一次孩子连续高烧不退,在正准备入院的节骨眼上,西藏调研的任务却下来了。年轻的共产党员强忍眼泪匆忙上路,把照顾孩子的重担和责任全扔给了依旧忙碌的妻子。

  技术处年轻人虽然很多,但在党支部的团结凝聚下,一个个都很快成长为工作骨干。外聘专家党员也积极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以叶天竺总工程师为首的8名外聘专家团队中的老党员,虽然年事已高,仍然甘愿为地质找矿事业发挥余热。

  “转化器”实现多重转化

  如果说技术处是一个“转化器”,那么这个“转化器”转化的绝不仅仅是老矿山的资源潜力。在他们的努力下,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实现了多重转化:

  资源潜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据统计,到2010年底,230个勘查项目共新增资源储量原煤55.8亿吨、金653吨、铁矿石9亿吨、铜300万吨、钨40万吨、锰矿石1128万吨、铅锌865万吨、磷26734万吨、银10741吨、锑40万吨、高岭土21114万吨、铬铁矿47.2万吨、铝土矿1540万吨。据初步估算,新增资源储量的静态工业总产值达万亿元,潜在利润数千亿元。

  老矿山实现由闭坑到新生的转化。平均延长矿山开采年限15年,稳定职工就业60万余人,100多个老矿山重新焕发生机,其中,以现有生产能力计算延长时间最长的达到100多年。

  投资模式实现由国家单一承担到多元化投入的转化。危机矿山找矿工作中央财政投入资金20亿元,拉动矿山企业投入找矿资金80亿元,促进了国有矿山企业主动投资矿产勘查、增强自我造血机制的建立,对促进矿产资源勘查新机制的建立具有深远意义。

  找矿空间由浅到深的转化。在既有矿山深部800米~1000米范围内探明了一大批资源储量,证明我国老矿山深部还存在巨大找矿潜力。这些发现,带动了矿床成矿理论的发展和勘查技术方法的进步,促进了我国固体矿产勘查向深部拓展。

  经济社会效益的转换。危机矿山找矿工作投资少,见效快,找矿成果十分突出。新发现的资源储量可以直接为矿山生产所利用,盘活了国有固定资产,盘活了老矿山的生产系统,资源储量的利用效益很高,成本较低。危机矿山找矿工作新增资源储量后,稳定了产能,保证了我国矿产品的持续稳定供应,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