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探路海冰运输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地调中心查恩来博士南极科考纪事

来源:地调局水环地调中心 作者:金红 发布时间:2011-04-08

20101211清晨730分。

    当南极科考最后一辆雪地车驶离冰面,踏上内陆出发基地时,查恩来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连日来的压力、紧张和疲倦一扫而光,完成国家使命的无上荣誉感袭来,查恩来激动地热泪盈眶。

    在南极,海冰运输是各国科考队面临的一道突出难题。稍有不慎,车辆、设备、物质和人员便会掉进冰裂缝,瞬间沉入到几百米下的海洋深处。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地调中心查恩来博士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地质雷达三次为第27次南极科考海冰与冰盖运输探出一条安全之路。

结缘南极,两踏世界之巅

    查恩来,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地调中心高级工程师,地球探测科学博士,从事水工环物探工作近30年,有着十分丰富的地质工作经验,主持过多项省部级地质勘查项目。

    200810月,国家海洋局极地研究中心通过学术论文检索,并经过多方打听,找到查恩来,向他表明南极考察需要一位既懂得工程勘察,又懂得雷达探测的科考队员。能把自己所学运用到南极科考,这让查恩来兴奋不已!

    200811月~20091月,第25次南极科考中,查恩来运用地质雷达对中山站四座建筑和一座拟建水坝进行勘探,并且首次运用探地雷达系统为科考队海冰卸货成功探路。20109月,查恩来再次接到参加南极科考的邀请通知。

    南极,地球之巅,西风带、暴风雪、极端气候、雪崩、冰山、隐伏冰裂隙……各种危险和困难都将随着踏上这片土地而迎面扑来,但一想到能为南极科考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既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荣誉,也是自己的荣誉,查恩来义无反顾再赴南极。

雷达探冰,为海冰运输寻找安全之路

    201012月,雪龙船行驶至距离中山站25公里处,由于冰厚积雪,雪龙船破冰成效甚微。而船上停放的9辆雪地车,是内陆队抵达昆仑站必须保证的运输车辆。完成第27次科考任务,第一道难关就是将雪地车送上内陆出发基地。

    有过第25次南极科考雷达探冰经历的查恩来深知探冰对科考的重要性,早早地将仪器进行检修,一停船就与探冰队一起忙活起来。这次探冰,查恩来和探冰队友一起,两次往返驱车70余公里,探测出宽度1以上冰裂隙3条、隐伏的冰裂隙上百条,护送7辆雪地车安全抵达内陆出发基地。

    进入20112月下旬,按照原定科考计划,雪龙船还有两辆卡特雪地车,也必须运抵中山站。但由于卡特重约25吨,出于安全考虑,科考队一直在寻找合适的运输时机。经过踏勘、探测,查恩来发现登陆点附近海冰稳定、海水较深,如果雪龙号船能够直接开抵上次的雪地车登陆点,可以再次由该登陆点登陆冰盖。222雪龙号成功开到了冰盖前缘,如此近距离接触南极冰盖,在历次南极科考中还是第一次。

    尽管船头接近冰盖,但雪龙号船长170,两辆卡特所在2号舱离陆地仍有80的距离。这80海冰的厚度和强度直接关系到能否将雪地车运送中山站。经过对海冰实施雷达探测和钻冰测厚,探测结果表明该线路海冰厚度连续稳定,由船边到登陆点冰盖陡坎间的海冰最薄处冰厚1左右,临近冰盖边缘的海冰厚度大于2。基于雷达探测和冰钻孔探冰结果,科考队临时党委扩大会议决定先做荷载试验,然后采取工程措施,加大接触面积,减小压强。最后科考队在荷载试验成功后,采用冰面铺设木板铺路,成功地将2辆卡特车成功运抵中山站。

    此外,查恩来博士还运用地质雷达为内陆集结地至冰盖出发地以及海冰卸油探路,完成两天一夜近300吨海冰面敷设管道的输油任务。

    三次雷达探冰成功,科考队员们称他是南极科考运输保障雷达探冰第一人

    雪龙号返程途中,查恩来建议采用遥感、航空、雷达、超声波、冰钻取样、力学试验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海冰与冰盖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并专门细化了技术方案。

科考成果受科考队高度重视

    在第27次南极科考中,查恩来的主要任务是对中山站十二五拟建的机场、码头、水坝和站区至内陆出发地的道路规划区域进行地质勘探,以提供上述地区的工程地质以及基岩埋深资料,为拟建项目基础设计、工程施工提供地质依据。

    在短短两个多月的上站时间里,完成如此大量的工作任务,在平时都很难完成,更何况是在飓风、暴风雪随时都可能来袭的南极。

    为了能按时完成任务,查恩来克服任务重、人员少、工作环境恶劣等重重困难,每天早出晚归,晚上利用休息时间对白天的勘测资料进行解译和分析。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这次科考共完成海冰探路地质雷达剖面24.5公里,冰盖探冰雷达剖面15公里,拟建项目勘测剖面3.5公里,勘探物理点592个。通过勘查,查恩来提出的卧龙滩四周空旷,四季迎风无积雪,路网便利,场地平整,基础载荷稳定,是理想的直升机停机坪和机库建设场地;丹凤岛漂浮冰山数量较多,变化复杂,还存有浅滩和暗礁,水下爆破、陆缘爆破以及挖填土石方工程巨大,不宜建设码头等科考成果和建议,都得到科考队领导的高度重视。

    此外,看到科考队员们饮用含盐的湖水,查恩来利用工作间隙,对中山站附近所有湖泊进行调查,大胆提出管道引水由冰架前缘融冰补给的湖水,并拟定了工程设计方案。科考队对此极为重视,回国后将召集相关部门研究讨论引水工程的建议方案,实施引水工程解决中山站的饮用水问题。

    看到自己的科考建议可能付诸实施,查恩来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能发挥所学为南极科考作贡献,这是光荣的而且是我们应该做的。”  

    由于出色完成科考任务,查恩来被评为优秀科考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