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极科考最后一辆雪地车驶离冰面,踏上内陆出发基地时,查恩来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连日来的压力、紧张和疲倦一扫而光,完成国家使命的无上荣誉感袭来,查恩来激动地热泪盈眶。
在南极,海冰运输是各国科考队面临的一道突出难题。稍有不慎,车辆、设备、物质和人员便会掉进冰裂缝,瞬间沉入到几百米下的海洋深处。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地调中心
结缘南极,两踏世界之巅
查恩来,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地调中心高级工程师,地球探测科学博士,从事水工环物探工作近30年,有着十分丰富的地质工作经验,主持过多项省部级地质勘查项目。
2008年10月,国家海洋局极地研究中心通过学术论文检索,并经过多方打听,找到查恩来,向他表明南极考察需要一位既懂得工程勘察,又懂得雷达探测的科考队员。能把自己所学运用到南极科考,这让查恩来兴奋不已!
2008年11月~2009年1月,第25次南极科考中,查恩来运用地质雷达对中山站四座建筑和一座拟建水坝进行勘探,并且首次运用探地雷达系统为科考队海冰卸货成功探路。2010年9月,查恩来再次接到参加南极科考的邀请通知。
南极,地球之巅,西风带、暴风雪、极端气候、雪崩、冰山、隐伏冰裂隙……各种危险和困难都将随着踏上这片土地而迎面扑来,但一想到能为南极科考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既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荣誉,也是自己的荣誉,查恩来义无反顾再赴南极。
雷达探冰,为海冰运输寻找安全之路
2010年12月,雪龙船行驶至距离中山站
有过第25次南极科考雷达探冰经历的查恩来深知探冰对科考的重要性,早早地将仪器进行检修,一停船就与探冰队一起忙活起来。这次探冰,查恩来和探冰队友一起,两次往返驱车70余公里,探测出宽度
进入2011年2月下旬,按照原定科考计划,雪龙船还有两辆卡特雪地车,也必须运抵中山站。但由于卡特重约25吨,出于安全考虑,科考队一直在寻找合适的运输时机。经过踏勘、探测,查恩来发现登陆点附近海冰稳定、海水较深,如果“雪龙号”船能够直接开抵上次的雪地车登陆点,可以再次由该登陆点登陆冰盖。
尽管船头接近冰盖,但“雪龙号”船长
此外,
三次雷达探冰成功,科考队员们称他是“南极科考运输保障雷达探冰第一人”。
在“雪龙号”返程途中,查恩来建议采用遥感、航空、雷达、超声波、冰钻取样、力学试验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海冰与冰盖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并专门细化了技术方案。
科考成果受科考队高度重视
在第27次南极科考中,查恩来的主要任务是对中山站“十二五”拟建的机场、码头、水坝和站区至内陆出发地的道路规划区域进行地质勘探,以提供上述地区的工程地质以及基岩埋深资料,为拟建项目基础设计、工程施工提供地质依据。
在短短两个多月的上站时间里,完成如此大量的工作任务,在平时都很难完成,更何况是在飓风、暴风雪随时都可能来袭的南极。
为了能按时完成任务,查恩来克服任务重、人员少、工作环境恶劣等重重困难,每天早出晚归,晚上利用休息时间对白天的勘测资料进行解译和分析。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这次科考共完成海冰探路地质雷达剖面
此外,看到科考队员们饮用含盐的湖水,查恩来利用工作间隙,对中山站附近所有湖泊进行调查,大胆提出管道引水由冰架前缘融冰补给的湖水,并拟定了工程设计方案。科考队对此极为重视,回国后将召集相关部门研究讨论引水工程的建议方案,实施引水工程解决中山站的饮用水问题。
看到自己的科考建议可能付诸实施,查恩来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能发挥所学为南极科考作贡献,这是光荣的而且是我们应该做的。”
由于出色完成科考任务,查恩来被评为“优秀科考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