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盐引领我国盐风骚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滕 艳 徐丛荣
发布时间:2011-03-25
日本地震引发核电站损毁后,受碘盐能对抗核辐射及海盐可能受核污染的传言影响,我国多地曾一度出现食盐抢购囤积的风波。我国著名盐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表示,我国食盐90%是井矿盐,而非海盐。我国盐矿资源相当丰富。
我国盐矿资源相当丰富,东部海盐,西部湖盐,中部井矿盐
我国盐矿资源在全国17个省(区)都有产出,基本分布状况是:东部海盐;西部湖盐;中部井矿盐,也称岩盐(盐矿)。
由于海盐的生产受气候影响较大,加之生产海盐的盐场多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为了盐业生产的均衡协调发展,近十几年来,我国内地的井矿盐和湖盐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因此海盐在盐产量中所占的比例日趋减少。
我国幅员辽阔,在地质历史中,地壳活动交错出现,海进海退频繁,作为成盐盆地封闭要素的屏障广泛存在,成盐的地质条件良好,因此盐矿资源丰富,分布面广。
中国是一个多盐湖的国家,生产食盐的盐湖众多,已知盐湖1500多个,大于1平方公里的盐湖有近千个,大都分布在西北地区。这些盐湖大致分布于北纬28°~52°,东经75°~122°之间,属于北半球盐湖带、欧亚盐湖亚带的东端。中国盐湖的形成,主要受干旱半干旱气候的控制,所以其边界与500毫米降水量线,即亚干旱与亚湿润的界线大致吻合,含盐地层均为第四系全新统。最大的湖盐矿产地是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部的茫崖镇大浪滩盐矿,盐储量达1493亿吨。
我国岩盐矿床分布也相当广泛。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油盐钾兼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四川、云南、江苏、山东、浙江、湖南、湖北、江西、河北、广东、山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均探获了岩盐矿床。我国最大的岩盐矿产地是四川省犍为县威西盐矿,保有储量为174亿吨。
与此同时,地质工作者还探获了丰富的地下卤水盐矿资源,除了沿海地区如莱州湾、辽东湾的地下卤水属第四纪形成以外,其他已发现的地下卤水均系第四纪以前形成,如山东东营,湖北潜江、江陵、建南,四川成都—蒲江、川中、自贡、川西等地的地下卤水。
有数据显示,截至1996年年底,我国探明盐矿产地150处,保有盐矿储量4075亿吨。其中,湖盐矿储量占80%左右。青海省的盐矿保有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80%左右;此外,四川、湖北、云南和江西等省盐矿资源亦极丰富,省保有储量均大于百亿吨。
中国盐湖分4个区:青藏高原盐湖区、西北盐湖区、东北盐湖区和东部分散盐湖区,均为我国重要的产盐基地
依据盐湖形成的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和物质成分特点,郑绵平院士大致以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脉、昆仑―阿尔金山―祁连山―六盘山、东北走向的贺兰山和太行山―大兴安岭为界,将中国盐湖划分为4个盐湖区:青藏高原盐湖区、西北盐湖区、东北盐湖区和东部分散盐湖区。
青藏高原盐湖区:位于中国地势第一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本区的盐湖水化学类型齐全,成分复杂,以盛产钾、镁的盐湖,如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等,富硼、锂、铯等的特种盐湖,如扎布耶盐湖而闻名。
西北盐湖区:位于中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上,东起贺兰山―狼山,西至国境与哈萨克斯坦等国接壤。本区的盐湖海拔一般在500~1500米,但吐鲁番的艾丁湖海拔降到了-154米。本区盐湖以普通盐湖为主,但也有个别规模大的钾镁盐湖,如罗布泊盐湖。因为气候极为干旱且夏季气温很高,所以在戈壁区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硝酸盐资源。
东北盐湖区:位于中国地势第二阶梯上,包括鄂尔多斯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呼伦贝尔盆地。本区盐湖规模较小,以产芒硝、天然碱和石盐的普通盐湖为主。
东部分散盐湖区:由东北往西南呈零星分布状,可分布为嫩江盐湖亚区、滨海地下卤水湖亚区、运城盐湖亚区、黄河源局部盐湖亚区。滨海地下卤水湖亚区和运城盐湖亚区比较特殊,位于年降水量大于500毫米的暖温带亚湿润区。本区的盐湖规模较小,且均为普通盐湖。
我国食盐九成以上是井矿盐而非海盐
3月17日,中国盐业总公司发布声明称,目前食盐储备十分充足。部分地区食盐供应出现紧张,是由于短时间内大量抢购所致。事实上,中国的食盐储备非常充足。
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也表示,目前我国原盐年产量约6800万吨,其中井矿盐产量约4000万吨,而加碘食盐需求每年仅为800万吨左右,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随时都可以将原盐加工成加碘食盐。此外,我国生产的加碘食盐90%以上是井矿盐,加碘食盐产量、质量和用盐安全完全能够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