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获悉,我国“海洋六号”船将于今年6-10月间赴太平洋海域执行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学考察任务。目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正在进行紧张的备航工作。
根据我国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十二五”规划的需求,中国大洋协会委托“海洋六号”船执行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学考察任务。航次调查时间为2011年6月至10月,预计约需150天。调查重点区域是太平洋的多金属结核区和富钴结壳区。主要有三项任务:一是在富钴结壳调查区开展海山调查,以及生物、环境和基础科学调查与研究;二是在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开展资源与环境等调查工作,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三是开展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海上试验选区的调查。
据悉,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海底区域勘察活动,在国土资源部(原地矿部)与国家海洋局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于1999年在国际海底获得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合同区,拥有对这一区域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90年代后期至今,我国相继还开展了富钴结壳、深海多金属硫化物等前期战略性探查工作。
作为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属下的多学科、多功能海洋地质调查研究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主要从事国家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的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是中国大洋科学考察的主要参加单位,从1986年-2003年间,组织“海洋四号”船实施并圆满完成了10余个航次的中国大洋科学考察任务,“海洋四号”由此被誉为中国大洋科考的一面旗帜。“海洋六号”是我国自行设计并建造的一艘配置较完善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于2009年10月入列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大洋第23航次将是“海洋六号”入列以来首次执行国家远洋科学考察任务。
大洋23航次调查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期间,将有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属下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北京先驱高技术开发等5家单位共同参与。
链接:
“海洋六号”是我国自行设计并建造的一艘配置较完善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首次集地质、地震等多项调查功能为一体,采用电力推进系统、全回转舵桨、动力定位等国际先进技术及设备,并配有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质、海洋地球化学、深海水下遥控探测(深海机器人)和水文调查等世界先进设备及相应的实验室,能满足多学科、多手段综合调查要求。具备扩展能力,可开展极地夏季轻度冰区航行和综合调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