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地科院“十一五”创新研究亮点突出

地科院“十一五”创新研究亮点突出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田雪莲 司徒瑜 发布时间:2011-03-04
    “十一五”期间,中国地质科学院坚持“科技立院,创新兴院,人才强院”战略,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整合优势,主动作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承担和完成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研究亮点突出,支撑服务成效显著。

    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王小烈在3月1日召开的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工作会议上介绍说,“十一五”期间,全院各类科技项目总经费达23.82亿元,年均增长29.26%;其中,国家科技项目经费11.18亿元,地质调查项目经费9.54亿元。科研环境和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地科院组织开展了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及综合研究、中俄蒙哈韩五国合作编图、中俄双极联合科学考察、国际地球化学填图、1:500万亚洲地质编图、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编图等重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组织实施了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工程等科技专项。在大陆动力学、大陆成矿理论、高寒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地球早期生物演化、岩溶动力学、勘查地球化学等领域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全院共发表论文4000余篇,包括SCI检索论文762篇,出版专著130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2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

    王小烈说,“十一五”收官之年的2010年,地科院承担各类科技项目1086项,创新研究成果丰硕。“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取得重大发现和进展,初步建立了适应我国大陆地质地貌条件的深部探测技术体系,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发现地壳下部逆冲、壳幔边界重复错断和岩石圈缩短变形的重要证据,对长江中下游大型矿集区开展了三维立体探测,深穿透地球化学理论和技术研究获突破性进展。汶川地震科学钻探穿过了控震断裂主断面,发现厚达20米的断层泥,为揭示汶川8级地震的形成机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973”项目“青藏高原南部大陆聚合与成矿作用”和“中国陆块海相成钾规律及预测研究”正式启动。在辽西义县首次发现含胚胎的离龙类化石,翼龙性别鉴定研究实现新突破。建成我国第一家(U-Th)/He同位素定年实验室,地应力测量技术日益完善,成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部找矿大功率多功能电法仪器、瞬变电磁仪高温超导磁强计产品化样机和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综合站,为地质勘查和资源评价提供了快速高效的技术方法。

    王小烈说,地质调查项目进展顺利,为地质找矿突破发挥了科技引领支撑作用。完成了全国铁铝资源潜力评价,圈定一批整装勘查区和找矿远景区,系统调查了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为实施地质矿产保障工程和全国矿产勘查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运用先进成矿理论指导找矿实践,在西藏甲玛与洞中拉、南岭、江西武山等地区,发现深部隐伏矿体,实现了科技找矿重大突破。合理评价西北地区油气资源潜力,优选了油气勘查有利区带;在柴达木盆地发现石炭系厚层油砂,揭示了古生代地层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王小烈表示,地科院发挥科技优势,在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全球变化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服务社会作出贡献。全国地下水资源及环境问题综合评价研究,首次建立了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编制了地下水污染防治系列图件。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研究,发现了增加岩溶碳汇潜力的新途径;岩溶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研究,通过洞穴年轻石笋的环境记录和滴水监测,提出了现代气温变化趋势新认识。玉树地震发生后,地质力学所和地质所迅速组织专家奔赴地震灾区,调查地震破裂、同震位移与地震地质灾害,编写了玉树抗震救灾实用知识和技术手册,提出了灾后重建地质灾害防治建议,为玉树抗震救灾作出了重要贡献。岩溶所开展岩溶地面塌陷风险区划与石漠化治理规划,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水环所组织实施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编制了中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图集,建立了188个城市地质环境数据库,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物化探所集成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编制了出版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图集,服务于土地质量评估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