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早春的战略谋划

记中国地质科学院“三言两语话改革”活动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田雪莲 曹 菲 发布时间:2011-02-24
    春节鞭炮、礼花的硝烟尚未散尽,中国地质科学院机关内已是一片忙碌。 

  2月11日,地科院第二会议室的灯光从上午9时一直亮到下午5时,各处室负责人向院领导班子汇报着2011年的工作计划。2月14日,地科院召开院务扩大会议,再次交流研讨2011年的重点工作。

  其实,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研讨、交流、谋划,是对一个月前院党委给中层干部们布置的“作业”的批改。

  1月6日,新年后的第一个院机关中层干部会议,共商2011年地科院工作。会上,院党委书记王小烈代表新领导班子将三个月来到院属单位的调研走访、上级领导的指示、群众的呼声和意见、对形势的研判以及对未来的分析与思考亮了出来,并发出“十二五”改革发展的动员令:

  “地科院当前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要认清形势,牢牢把握当前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科技兴地”战略为指导,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坚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着力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破解新难题,以“推改革、促创新、站前列、争一流”为工作目标,进一步理清思路,找准定位,面向主战场,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努力实现地质科技事业发展的新跨越。”

  院党委深知,改革与创新,奋进与发展,必须基于全体地科院人的认知、理解、支持、行动。于是,院党委给全体中层干部布置了一道“作业”——用10天时间,认真思考徐绍史部长提出的“准确定位,理顺关系,深化改革”和汪民副部长提出的“从做事入手,从服务切入”的要求,为地科院改革发展、为“十二五“开好局出谋划策。

  院党委的动员会和“作业”在地科院激起阵阵涟漪。10天内,院调研小组马不停蹄地走访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一方面调研、学习、取经,一方面交流、沟通,搭建发展平台。

  在中国地质大学,双方就如何面向国家对能源、矿产、水资源需求旺盛的新形势,如何优势互补、强强联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研究生培养、申报国家实验室、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达成共识。双方将协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和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宏伟目标的实现。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调研组更是获益匪浅。这个2004年与地科院一同成为科技改革试点的单位,在许多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目前已成为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立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调研中,双方就科技体制改革,公益类科研机构定位,提高解决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如何发挥对行业的引领、支撑、服务等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讨论。

  院党委布置的“作业”也让中层干部们行动起来。他们查资料、细分析、听意见、苦思索。10天时间,中层以上干部有29人交了答卷,针对地科院的定位、科技体制改革、学科建设、平台建设到人才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建言献策,直抒胸臆:

  “地科院是国家公益类科研机构,是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要在发挥我们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紧跟形势,瞄准国家需要,整合自身力量,始终把战略性矿产勘查和矿产资源科学研究放在突出位置,一方面努力实现找矿重大突破,一方面在接替资源、可再生资源、低品位资源、尾矿资源、矿产选冶等方面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在解决资源和环境等关键技术问题方面,发挥好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院科研业务发展与国民经济主战场联系不够紧密,科研项目总体上显得小而散、重复多、成果可利用率低,缺乏影响力和社会效益。这关系到我们是否能够做到高举“两面旗帜”,顺利实现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目标。建议创建院高端科学研究攻关团队,打破单位、部门界限,集成优势,联合作战,主要负责当前国家经济发展重大需求的资源能源的战略性研究,争取在预期内形成具有突破性、震动性、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研成果。”

  “人才队伍建设不光要外聘或海选,更应关注本单位的‘草根’。要关心和支持一线中青年科研人员,在学习深造、出国交流、承担参与重大项目研究等方面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可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近年来,地科院虽完成十几个地质科学数据库的整合,但其广度、深度和共享程度还不够。院应通过信息和科学数据库的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数据,为部局的重点工作提供服务,通过服务提高院的显示度。”

  阅读着这些沉甸甸的意见建议,院领导班子对今后发展思路更清晰、信心更坚定。为了让所有人参与到这场活动中,地科院在内网开辟了“三言两语话改革”专栏。献计献策活动开始辐射到每一个人,他们要将地科院人昂扬的激情凝聚成强大合力,改变现实,书写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