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坡,那串串青春足迹
——记成都地调中心最年轻的项目组
来源:成都地调中心
作者:张明春 任淑珍
发布时间:2011-02-09
2010年年底,云南麻栗坡整装勘查项目经过近3年艰苦奋斗,探获30万吨钨资源量,达超大型规模。担任麻栗坡整装勘查项目的,是成都地调中心一批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平均年龄27岁。
两周攻克老君山
2008年9月,麻栗坡整装勘查项目组进驻麻栗坡矿区,打响了找矿攻坚战。次年11月,项目组来到工作重点区老君山。老君山海拔2500多米,是个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当地老乡听说他们要上山工作,连连摇头:“你们不可能上得去,就是我们也至少要一天才能爬到山顶,更不要说工作了。”
可老君山有很好的钨、锌异常,是很有远景的区块,必须拿下!为了迅速攻克老君山,他们早上5点便起床,吃碗面条后就分组上山,这样才能保证晚上9点前到达指定会合地点。一次过了9点,一个小组还没到达会合点,可把大家急坏了。山上,手机没有信号,加之寒冷,林密坡陡,危险不言而喻。项目负责人张林奎深知,若派人去寻找,可能走丢,只能原地等待。
突然,一束光穿过丛林照过来。“他们回来了!他们回来了!”大家激动地抱着,跳着,欢笑着。
返回的人回忆着刚才的惊悚:山里到处是密密麻麻的刺竹林,不小心手就被划伤,无法通行,只得边砍竹子开路边前进。雪上加霜的是,GPS、手机没有信号,只有打着罗盘确定方位往回走……
经过两个星期艰苦奋战,老君山这块“硬骨头”被啃下来了。
迅速成长的新一代
麻栗坡工作区在中越边境的老山附近,一般坡度四五十度,接近主峰的地段达六七十度,至今还有未排尽的地雷,上山下山只能沿着部队战时开辟的狭窄通道,万一不慎,就有触雷的危险。面对工作任务艰巨和凶险环境,刚到时,就有一女生要求回家。此时,党委副书记王全海赶赴矿区,帮项目组组建了野外临时党支部,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野外工作有序开展。
2009年7月,小组成员石洪召和陈敏华、张彬在落水洞一带进行异常查证。该区山高林密、溶洞密布,且地形切割深高差大。随着众多矽卡岩的发现,大家无比兴奋:“又要发现矿了!”
当追到异常浓集中心时,新困难出现了:夏天雨水多,河水把桥冲毁了。怎么办?石洪召是女孩儿,身高只有1.5米,如果强行过河,会被河水卷走。“我们绕吧。”张彬提议。“走!”石洪召不假思索地答道。
“当时是午后两点,云南的太阳像发疯似的,河谷里晒得人上不来气,我当时都觉得快要窒息了。”石洪召事后回忆道。当他们到达对面沟中时,已是下午5点半。“看,铅锌矿!”还没等大家放下包,张彬就尖叫起来……
在麻栗坡的日子是艰苦的,可苦中有乐。王鹏和任光明在老岩寨跑路线时,遇到一条竹叶青缓慢爬行,凑近一看,是有了身孕的母蛇。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减少毒蛇对自己的攻击,他们引导蛇爬进样品袋并牢牢扣紧,送进原始森林放生。临别,还不忘和蛇妈妈亲切合影。
每个人身上都有感人的故事。任光明,2008年7月入职, 9月,就得知母亲得了乳腺癌。他很快把母亲接到成都准备手术,可高额的手术费,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即便如此,他始终一个人担着。母亲做完手术,他就出野外了。同在地质行业的未婚妻,每天面对繁重的工作,还要照顾刚做完手术的婆婆,不久也病倒了。项目组了解到这一情况,让他回成都照顾家人。作为项目组第二负责人,这个“80后”坚决留了下来……艰苦环境打磨、锤炼着这群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如今,项目组部分成员已成为业务骨干,有的成为年轻的项目负责人。
无私奉献的老专家
为了弥补年轻队员经验不足缺陷,中心特意安排区调专家廖光宇为年轻队员保驾护航。
廖光宇说:“丁俊主任这个决策是个创举:让年轻人一毕业就参加区调工作,培养他们的基础地质调研能力。这群年轻人也不负众望,出了大成果,很了不起!”
他特别提到:“思想解放、尊重客观规律,是年轻的项目组取得找矿突破的关键因素。麻栗坡是个热点地区,很多院士、学者做过研究,定论很多。年轻人既尊重老一辈的成果,也不盲从,在地质现象面前勤于思考,更正了前人很多论断,甚至建立起自己的学术体系。难能可贵。”
他说:“麻栗坡整装勘查项目凝聚了丁俊主任大量心血。除了到现场指导工作,还委派骨干在麻栗坡工作了近一个月,教年轻人有效追索地质路线。他发现,麻栗坡南秧田白钨矿和澳大利亚的Broken Hill矿有相似之处,便通过朋友搜集了很多相关材料,供麻栗坡项目组成员做比较研究。这些年轻人有福气啊!”
说起自己,廖老说,自己只是帮助年轻人做辅助性工作。可项目组人都知道,他是有着五十载区调实践的专家。常年野外工作,使他脚踝增生非常严重,可他坚持跑路线。对有疑问的地质点,带着年轻人跑了一遍又一遍。他的敬业、真诚,感染着组里的“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