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地质灾害,能否一迁了之

聚焦陕西省陕南移民搬迁工程

来源: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1-01-26
    1月1日,和着新年的曙光,涉及陕西省陕南地区三市28县240万人的移民搬迁工程正式拉开帷幕。

    10年,搬迁240万人,总投资1100亿元。三个令人震惊的数字,迅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作为大搬迁的主要动因之一,陕南地质灾害的情势如何?如此大规模的移民搬迁,是否是远离地质灾害的最佳抉择?是否还会孕育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

    人们寻找着答案。


    搬迁,让240万陕南人民远离地灾!


    “搬迁要先把深山里居住条件最危险的农民搬出来。”陕西省代省长赵正永在不久前的一次陕西省政府常务会议上强调。

    就在这次会议上,陕西省政府原则通过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唱响了这一举世瞩目巨大工程的序曲。

    从尚在修改完善中的规划初稿中,人们足以想见这项搬迁计划的宏伟:从2011~2020年的10年间,陕南的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市共二十八县计划搬迁240万人,超过三个市总人口的1/4,搬迁建筑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投资总规模超过1100亿元。

    10年,240万人,1100亿元。

    是什么促使陕西省委省政府下了如此之大的决心?

    人们的记忆不禁翻到了去年7月那段与洪灾等地质灾害激烈抗争的日子。

    2010年7月中旬,陕南安康市遭受百年不遇暴雨袭击。7月18日晚,特大暴雨泥石流灾害突袭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将29条鲜活的生命与延续九代的山村林家大院瞬间深埋于40余米的泥石流之下。同一天,安康市岚皋县四季乡木竹村发生山体滑坡灾害,2万余立方米滑坡体在2至3秒内由公路里侧向公路外侧及河床倾泻而下,造成9户22间房屋全部坍塌,20人遇难。

    据统计,2010年7月,安康市因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死亡63人,失踪119人,全市300万人口中有155万人受灾,经济损失65.6亿元人民币。目前全市有14万户约50万农村群众居住在地质灾害威胁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区占到了全市面积的60%以上。

    安康,只是陕南山区的缩影。

    在一份报告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组数字:2010年汛期,陕西省共发生地质灾害1009起,发生地质灾害的频次是2009年同期的10倍,这样的比例恰好也是2010年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与2009年同期相比的关系。特别是地形地貌特殊的陕南地区,由于受汶川地震影响和上半年遭遇的普遍干旱,许多山体松动、岩石破碎,加上7月中旬后的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频次尤高。

    显然,正是接踵而来的源于地质灾害的惨剧,促使陕西省政府作出了大搬迁的决定。

    2010年7月21日,“7·18”安康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的第三天,赵正永站在七堰村那片泥石流废墟上,第一次公开提出了将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山民搬迁出去的想法。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必须要在从今年开始的10年内彻底解决,让群众生活在安全、便利的环境中,这是政府对人民的承诺。”赵正永说。

    根据规划,搬迁对象首先是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村庄。赵正永强调,离公路超5公里、人口规模过小等偏远村庄也在搬迁之列。


地灾面前,是否“36计走为上”?


    俗语有言,故土难离。难道,面对凶悍的地质灾害,搬迁是唯一的选择吗?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副主任、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田廷山告诉记者,在地灾多发地区,保障安全主要的方式是搬迁、治理和临灾避险。当然搬迁是可以永久消灾,但我国日前采取的主要措施还是通过群测群防对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预警预报避灾,通过工程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消除险情防灾。舟曲是原地重建,汶川地震后四川灾区除北川县城搬迁外,其他受灾地区都是原地建设,“地质灾害还是应该以防为主”,因为大型集镇、人口稠密区的搬迁成本较高,问题也较多,涉及面广,后续影响时间长。

    其实,只要了解各类地质灾害的秉性,许多地灾并非是无法防御的。

    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由北至南可大致分为:陕北黄土地区、关中平原、陕南山区。其中,陕北和陕南都是地质灾害多发区。陕北的地灾主要为黄土地质灾害,以黄土崩塌滑坡为主。黄土的特性是结构松散,具有多孔性、垂直节理和陷穴发育、透水性较强、遇水易软化崩解等特点,所以,黄土地灾多与水有关,特别容易发生在春季解冻期和雨季。陕南山区的地质灾害以滑坡、泥石流为主,集中于雨季。去年安康等地发生的多起特大地质灾害,基本上都有局部地区瞬间降雨比较集中的情况。

    地质灾害与地震不同,大多是有明显预兆的。比如,黄土滑坡崩塌分为变形阶段、蠕动阶段、滑移阶段、剧滑阶段和稳定阶段,人们可以根据地表或建筑物裂缝及地物标志移动、裂缝中冒出“土烟”、坡脚下泉水复活或突然干涸、滑坡体前坡脚处出现鼓丘或上隆、地面轻微震动、窑洞内有异常声响、植物枯死或歪斜等现象来判别。2009年发生在兰州九州开发区的黄土滑坡就是一个成功预报的案例。再比如,泥石流来临前,一般会出现巨大的响声、沟槽断流和沟水变浑等现象,如果山坡发生变形、鼓包、裂缝甚至是坡上物体的倾斜,那都预示着泥石流即将发生。再有,人们选择居住地、进行生产生活,一定要对地质灾害有最起码的认识,不仅要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地,如泥石流的堆积区等,而且要尽力避免人类活动加剧诱发地质灾害。

    总的来说,地质灾害只要预防到位,有的是能够避开的。

    “当然,这不是否定主动避让,搬迁也是应对地灾的一个措施,这里面,在考虑防灾效果的前提下,有个成本核算问题”,如果搬迁成本大于治理成本,那就采用就地治理的办法,如果治理成本大于搬迁成本,那就将居民迁走,“两害相权取其轻,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田廷山说。

    那么,陕南是怎样的状况?

    据有关人士透露,现在陕西省决定对陕南地区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村庄的居民作出搬迁的决定,的确与当地的人口分布具有很大的关系,一些居民身居大山之中,交通不方便,不仅遇到严重自然灾害时救援困难,平时进行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花费巨大。另外,在一些自然灾害严重的地方总共才几户住家,搬迁成本比治理成本要小得多,因此就地治理还不如将他们迁居他处。

    “如果涉及居民少,那问题也简单得多。现在我们面对的是涉及240万人口的大搬迁,各个搬迁点的情况不尽相同,一定不能一刀切,必须先对每个搬迁点进行详细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估,为实现地质灾害防治最佳效益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田廷山强调。

    尽管这次大搬迁已由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制定了规划,并组织专家对群众居住点周围的地质灾害进行评定,有地质灾害的地方首先进行整体搬迁,但这样的前期工作与田廷山之前所说的详查、评价的工作程度似乎还有距离。


移民背后的地质问题和社会问题


    对于陕西省委省政府对解救受地灾威胁群众的决心,田廷山很是敬佩,但他同时也表示,“这件好事做好的难度比较大。”

    第一个问题是,搬到哪里?

    目前的规划初稿只是提出就近安置的原则,人们尚无法明确搬迁的选址应该在多大范围的行政区内进行统筹。规划还提出,新建筑的选址必须首先保证安全的地质与水文条件,有较丰富的可开发土地和耕地,还要便于居民出行,解决水电等基础设施,并将鼓励有条件的居民通过搬迁进城,扩大城镇规模。

    “陕北路途较远,且黄土高原也有很多地质灾害,此次大搬迁应该不会涉及。现在我们重点来看中部的关中平原和陕南本身。这就有两个最主要的问题:陕西平原区的人口密度已经很大了,还能容纳多少人?陕南地区有一半的地方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地质环境极其脆弱,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隐患数量多、分布广、密度大、灾害频发、危害严重,人们到哪里去寻找足够的安全地带?”田廷山说。

    “以安康所辖的一区九县为例,比较开阔的平地只有平利县城、汉阴县城和安康城区,平地少,规模化城市建设几乎没有地方。其他7个县城不是建在坡上,就是建在山沟里,依然不安全。”安康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王福祥曾如此介绍。

    2003年8月,宁陕县遭遇的特大泥石流灾害,就发生在县城后面靠近山坡的位置。之后,宁陕县提出要整体搬迁。本来想跟邻近的石泉县合并,但石泉县也常有滑坡,也不安全。最终,由于没有适合的地方,搬迁计划不了了之。

    汉中市宁强县曾对受汶川地震影响严重的群众实施了搬迁,结果搬到了河道上。然而,这个地方只比搬迁之前的点要好一点。县里也很矛盾,但找来找去全县只能找到这样的地方。

    田廷山告诉记者,现在的居民点都是经过历史考验自然选择的结果,即使搬到移到外县,也存在个是否宜居的问题,当地宜居的地方基本都住人了,这就要考虑当地的环境容量,在很多地方,如果人口已经达到饱和,就不适合规模化纳入新的人口,因为这样不仅无法解决移民的困境,还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新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搬迁落户后的大规模建设会不会引起新的地质环境问题?

    据知情者透露,这次规模宏大的搬迁行动,是植根于陕西省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的总体思路上的一个综合性大工程。远离地质灾害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他的还有保护生态、扶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等。

    既然相伴于大规模的城镇和农村建设,势必要兴建大量的道路等基础设施,而在中国,地下水超采、不合理开矿及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目前占到每年地质灾害总量的50%以上,并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

    田廷山表示,崩塌、滑坡、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许多时候,人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的工程行为等,会过早地诱发这些地质灾害。比如,水利、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开挖山体,就会扰动山体,扰动程度还非常大。“人类的基础工程建设是不可避免的,但必须高度重视地质灾害,必须事先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保障建设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田廷山还谈到了第三个问题:搬迁移民中的社会问题。

    “移民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比如,移民到了一个新的环境,缺乏新的生产资料和与之适应的生产技能,是否会适应;接受移民的地区是否乐意接受移民,愿意将有限的土地等生产资料与之分享;能否做到移民和原住民的收入基本一致;还有风俗习惯、民族传统能否融合等等。”田廷山对这些社会问题较为关注,也较为担忧。“大规模移民不仅要考虑好当前,更要放眼长远,这不仅仅是个钱的问题。”


群测群防,目前地灾防治最有效的方法


    陕西省是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之一,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的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9%。对此,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划分了23个地质灾害易发区,全省地质灾害易发点分布达到了9300多个,其中包括55个威胁到1000人以上的地质灾害点。

    田廷山告诉记者,对于全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国土资源部已经进行了11年,在已经调查的2340个县中,全国圈定了24万多个隐患点,其中特大隐患点接近3000个,大型隐患点近1.5万个。“这些调查主要针对的就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山区。”然而,这些只是一个总的预测,不可能明确告知灾害的具体发生时间。自然环境是随各种因素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又数量巨大,仅仅依靠专家的力量显然不可能,要想准确掌握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情况和动态,目前最有效发方法就是依靠当地的群测群防力量。

    然而,尽管国家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到基层,但目前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基层专业力量,都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我们非常希望能做一个全面、专业的地质灾害摸底排查,但我们的技术和财力都远远达不到。”说起这一话题,安康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王福祥颇有些无奈。

    在地质灾害极为严重的安康市,八九年前的确曾进行了一次专业地质灾害调查,但所谓专业,仍止于请专业地质队到各县区上报的疑似点核查,“技术条件非常差,主要还是凭借以前的历史记录,针对已经掌握的一些点”。“5·12”汶川地震后,安康市又请专业地质队对境内50多个有明显地质变化的地方做了调查,当时只靠目测就发现有五六处明患,由于缺乏监测设施,那些肉眼看不出来的变化,根本无从知晓。

    “我们整个安康市一区九县的国土资源分局,总共只有三个学相关地质专业的人员。”王福祥透露。

    田廷山说起了四川等地出色的群测群防工作。2010年8月13日,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由于8月11日当地政府组织受泥石流威胁的群众举行了一次应急演练,泥石流发生时,险区内5400多名群众沿着先前演习的道路迅速撤离疏散转移,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在去年年底在京召开的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大杰出监测员颁奖晚会上,来自四川绵竹市清平乡的刘如松,就因为在‘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的突出表现,荣获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大杰出监测员称号。”

    201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一年,但同时也是成功预报地质灾害次数最多、成功挽救生命最多的一年。这一年,全国共成功预报了1100多起地质灾害,挽救了近10万人的生命。“地质灾害防治需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有人民战争,这就是群测群防。正是有了基层的群测群防力量,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加安全和美好。”

    “这样的大型搬迁,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慎重,所有点一定要确定是不搬迁不行才实施。”话题回到大幕已经拉开的陕南大搬迁,田廷山再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