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情 融 于 水

——记“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水环地调中心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高慧丽 金 红 发布时间:2011-01-24
    2010年12月7日,国家防总、人事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在甘肃兰州隆重召开全国防汛抗旱总结表彰大会。当时任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地调中心主任傅秉锋接过“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的奖牌和荣誉证书,地质工作者的“三光荣”精神再次在人们心中激荡。

千里驰援

  2010年的春季,云南、贵州、广西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近千座小型水库、近万座小塘坝干涸,近1亿亩耕地受旱,2088万人饮水告急。

  2010年3月27日下午,国土资源部召开视频会,动员部署西南抗旱找水打井紧急行动,从13个省(区)和中国地质调查局6个直属单位调集人员、设备,分赴抗旱一线。水环地调中心承担了云南大理定井,广西隆安、南丹定井、打井任务。

  其实,在媒体上刚刚有西南旱情相关报道时,水环地调中心就开始了对旱区水文地质条件的预研究,准备随时赶赴旱区。当国土资源部抗旱的命令下达后,水环地调中心当天便成立了以中心副主任郭建强为指挥长的现场指挥部,克服地调项目任务重、物探装备不足等困难迅速行动,第二天就完成了技术力量的调配和设备调试。

  水环地调中心调集了22名找水技术人员、20名钻探人员、4台钻机及18台套找水仪器,组成三个分队分赴抗旱一线。每个分队都有水文地质、地球物理、钻探等专业的技术人员,涵盖了从找水到打井施工的全过程。根据旱区水文地质条件特点,云南大理突击队主要探测碎屑岩风化壳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配备音频大地电场仪、地质雷达、激电测深和高密度电法仪,。南丹、隆安两个突击队主要探测碳酸盐岩构造溶隙裂隙水,配备音频大地电场仪、EH-4、激电测深仪、多参数测井仪及空气潜孔锤钻探设备。

  3月29日,水环地调中心抗旱突击队向旱区开拔。从河北保定到广西南宁,相距遥遥2000多公里,为了尽快抵达旱区,抗旱突击队日夜兼程……

首战告捷

  4月1日深夜,水环地调中心抗旱突击队到达旱情严重的南宁市隆安县。持续的旱情,让隆安县上万亩“望天田”枯萎绝收,全县4.89万余人受灾,1.43万头牲畜出现饮水困难。其中,屏山、丁当、都结等乡镇偏远山村旱情最为严重,水源奇缺加之山高路远,村民用水非常困难。

  隆安的旱情,让抗旱突击队隆安分队的每一名队员揪心,让旱区百姓早日喝上水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第二天一大早,突击队员们就出发了,奔赴人畜饮水极度困难的丁当镇那六屯开展定井工作。那六屯有300余名村民,村里仅有的一口浅井几近干涸,村民们每天都要到4公里以外拉水喝。见到村里来了打井队,长期饮用地表水的村民们并不在意,他们不相信在这大旱时节能从地下打出水。

  隆安分队一抵达工作区,就开始了紧张工作。根据那六屯的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突击队选择了音频大地电场结合EH-4的技术模式开展物探工作。经过连夜资料解译和专家会商,最终在村屯西南部确定一处井位。4月3日17时,空气潜孔锤钻探设备进场开钻。4月4日下午,当钻进至64米时,成功触及破碎带,地下水喷薄而出。顿时,一片欢呼雀跃!至4月5日终孔,实际钻进120米,日涌水量1000立方米,一举解决了那六屯300多人、200余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4月14日,那六屯彩旗飘扬,鞭炮震天,国土资源部援助广西首井出水庆祝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林念修与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共同揭下这眼“救命井”的“红盖头”。林念修按下送水按钮,一股甘泉喷涌而出,晶莹剔透的水花映衬着旱区百姓的笑脸,各式各样的容器盛满了壮族同胞的喜悦。这一天,那六屯300多村民彻底告别了“逢旱必渴”的窘境。

  地下真的能打出可以喝的水!那六屯的那口井让附近村屯的人们羡慕不已,他们纷纷找到抗旱突击队,强烈希望地质专家也能为他们村打一口井。

攻坚克难

  后期的找水打井,并非都像那六屯那么顺利。尽管抗旱突击队在出发前对旱区地质条件进行了预研究,但对于长期在北方缺水区勘查地下水的技术人员来说,在南方岩溶区找水,理论与实践之间仍有太大的距离。

  工作区属于断裂构造带岩溶水区,区内溶潭、溶斗、天窗、漏斗发育,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60米以内的溶洞多被黏土、砂砾石等充填,富水性差。空气浅孔锤钻机遇到这样的地层,就像锤子打在棉花上,一点儿都不起作用。打第三口井时,在丁当镇红阳村,隆安分队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技术人员在红阳村布设两条近垂直的物探测量剖面,确定井位以断层带富水段为取水目的层,设计井深140米。可当钻进至88米,揭露3层1~2米厚的灰岩后,其余各段都被黏土或碎石黏土充填,空气潜孔锤无法继续钻进,只得停钻。隆安分队又对钻孔资料、物探成果和已有的水文地质调查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井位正处于垂向发育的溶井,深度超过88米。后来,隆安分队将井位设在断裂构造带的影响带上,才打出一眼深110米、日出水量达1000立方米的水井。

  随着打井工作的开展,隆安分队发现,井位确定要综合考虑地下水位埋深、断裂构造性质、岩溶发育程度和溶洞充填情况。如果工作区构造规模较大、溶洞被黏土充填程度高,孔位不宜设在构造断裂带,而应设在构造断裂带的影响带。

  认识到这一点,隆安分队的工作迅速打开局面。隆安县岜独屯曾先后打井6眼,其中4眼干孔,另两眼由于淤沙也几近报废。水环地调中心抗旱突击队在这里定井钻探成功后,日出水量达1680立方米以上。隆安县隆利屯也曾在沟谷内打一水井,但单井出水量仅一小时一立方米左右,无法利用。抗旱突击队在这里打出了日出水量1200立方米以上的水井。

  南丹县找水打井同样面临黏土充填的问题,但更大的难题是这里位于分水岭地区,第三系覆盖厚,地下水位埋深大,构造行迹不明显。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技术人员也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碳酸岩类分布区寻找裂隙溶洞水的技术方法——水文地质调查快速分析出工作区的地层岩性的分布及主要特征,根据不同水文地质结构类型地下水赋存模式、富水程度与主要水文地质特征,为物探勘查提供靶区;物探工作采用音频大地电场法扫面、音频大地电磁法精细划分地层结构和构造产状,激电测深判定断层富水性,综合确定井位。

  应用这套找水方法,南丹分队在找水难度极大的芒场镇者麻村和幺房村打出11眼井。

由浅入深

  云南大理州地处横断山与云贵高原交界地带,海拔高、地势险。抗旱突击队大理分队4月2日抵达目的地,便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工作区地质构造复杂,水文地质勘查程度低,可参考借鉴资料有限。出发时,大理分队接到的任务是在红层区定浅井,所携带的仪器设备也以适宜定浅井的设备为主,而到昆明后部抗旱指挥部临时授命以定深井为主,让定井工作难上加难。

  大理分队的队员们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变压力为动力,充分借鉴以往山区找水定井勘查经验,采用水文地质调查结合综合地球物理手段联合定井,以地质雷达和音频大地电场为代表的浅部物探方法发挥了探测速度快、浅部断裂定位准确的特点,并辅以激电测深法和高密度电阻率法加大勘探深度,进一步摸清较深部的地层情况,由浅及深地认识高海拔山区地下水的赋存规律和特点,定井找水取得了良好技术效果。

  大理分队找水定井工作,受到了云南省政府、大理州政府和当地国土资源局的肯定,同时也得到四川省和湖北省打井队同行们的认同,纷纷邀请大理分队为其定井和会商井位,都说:“水环地调中心定出的井位,我们放心!”为确保旱区学校近万名学生用水,大理分队还来到大理宾川、巍山两县两所严重缺水学校,为他们找水定井,最终确定了两个抗旱保教打井井位,师生们激动地说:“我们终于要有水喝了!”

  历时37天,大理分队行程近5000公里,分别在大理州永平、鹤庆、祥云、巍山、宾川、下关等6县10乡15个自然村,验证井位3个,确定深井井位6个、浅井井位5个。

情系旱区

  在抗旱实践中,各突击队不拘泥于定式,因地制宜安排工作,迅速打开局面。南丹分队由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专家亲自坐镇指挥,抓住每天黄昏电磁信号强的规律,上午借助三维地形图初步确定物探剖面的位置与方向,下午则集中精力主攻“黄金时段”,大大提高了定井效率,在找水难度极大的分水岭地区打出丰富的地下水。这不仅解决了旱区人民饮水困难,也为西南类似地区的找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隆安分队以年轻技术骨干为主,身体好,干劲高。他们创造性地提出每天上午踏勘、简易物探,下午精细物探,晚上资料处理、专家会商,第二天上午指定井位,然后到下一工区继续踏勘,几乎不分昼夜地“滚动”工作。

   隆安分队技术负责朱庆俊是位柔弱女性,但在抗旱一线,处处都留有她坚强的身影。她每天晚上处理物探资料到12点以后,早晨6点依然继续到野外工作。超负荷的连续作业使她经常头疼、头晕,但她吃药坚持着,从未耽误一天工作。她的女儿中考,十分盼望妈妈能在家里陪伴,但面对严峻的抗旱形势,朱庆俊选择坚守一线。

  朱庆俊只是水环地调中心抗旱突击队的一个缩影。中心副主任郭建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叶成明、曹福祥、邵汝君、李国占,司机何跃先……在抗旱一线,不论是50多岁的老专家,还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队员,不论是男队员,还是女队员,都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工作作风,为旱区百姓能够早日喝上清澈甘甜的井水而努力着……

  历经两个月,水环地调中心抗旱突击队定井48处,钻井30眼,成井25眼,完成钻探进尺5030米,累计日出水量15792立方米,解决了31万余人、52万余头大牲畜的饮水难题。“千里驰援国土打井为灾区,心系灾民地下甘泉保民生”,“南水北钻谢党恩,吃水不忘挖井人”,“科学定井,高效钻探,不尽甘泉滚滚来;兄弟携手,共克时艰,民族团结代代传”……在水环地调中心抗旱突击队完成任务离开时,旱区百姓送上的一面面锦旗,一条条横幅,诉说着他们对抗旱突击队的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