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力国土资源工作
中国地质学会2010年地质找矿地质科技十大成果进展专家点评
来源: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1-01-21
1月19日,中国地质学会2010年度全行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和十大地质科技进展从全国各省地质学会推荐的101个申报项目中产生。评选结果显示了2010年度中国地质行业工作成果的新特点:地质找矿方面,金矿的发现最为突出,发现了一系列特大型金矿床;多金属和铁矿的找矿也有不少重大突破;在能源矿产领域,煤炭发现取得可喜成果;一些过去被认为是找矿难点地区出现找矿突破;非传统能源找矿得到普遍重视并出现快速发展的势头。科技成果方面,中国的新矿物研究出现突破;青藏高原研究仍然是大家关注的重点;支撑矿产资源找矿的综合研究出现新的高潮;新理论广泛应用并带动新技术的大发展。科学创新助力国土资源工作再次得到佐证。
来自国土资源部、教育部、中科院、冶金、有色、核工业、地震、煤炭、化工、中石油、中石化等单位的院士、专家组成评委会,对成果逐一进行点评。本报摘登专家组精彩点评,以飨读者。
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甘肃省玛曲县格尔珂发现特大型金矿
格尔珂金矿(原大水金矿)位于白龙江逆冲带南缘格尔括合褶皱束北西,赋矿地层为二叠—白垩纪碳酸盐岩建造、碎屑岩,成矿时代为燕山期。属类卡林型金矿,查明金矿体132个,新增金32.068吨,平均品位6.06克/吨。本区累计探明金90.5吨。本项目由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完成。
山东省莱州市三山岛再获特大型金矿
三山岛金矿位于胶东地块。钻孔表明矿体垂深达1600余米,斜深达2360余米,探获金60. 436吨,银122.126吨;基本查清了三山岛矿区金矿-600米以下矿体的形态、产状、厚度和品位变化情况。三山岛深部金矿的发现,为胶东深部找矿提供了新思路。本项目由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完成。
辽宁省本溪市思山岭发现特大型铁矿
矿区位于太古界鞍山群茨沟组含铁变质岩系中,为隐伏矿床。矿体呈层状、透镜状产出。矿石类型主要为磁铁矿石,其次为赤铁矿石。矿床成因类型属“鞍山式”沉积变质型铁矿。探明铁矿石储量为24.87亿吨,平均品位为TFe31.19 %,mFe19.05%,矿石质量较好。本项目由北京华夏建龙矿业科技有限公司完成。
新疆和布克赛尔县白杨河地区发现特大型铀铍多金属矿床
矿区位于雪米斯台复背斜中。铍矿体主要产于区内花岗斑岩与火山岩地层接触破碎带附近,铀矿体发育在次火山与岩体接触破碎带中。累计探明氧化铍2.5万余吨,铀1000余吨,钼矿1354.49吨。该矿床总体仍处于预—普查阶段,有望成为超大型铀多金属矿床。本项目由核工业216大队完成。
安徽省南陵县姚家岭发现铜铅锌金银多金属特大型矿床
矿区位于铜陵铜金矿集区最东部,一度被认为是“无矿区”。现在姚家岭花岗闪长斑岩体内捕虏体的上下接触带和层间破碎带及斑岩体中,发现一个多金属特大型矿床,铜铅锌总量155.47万吨,金49.577吨,银858.45吨。该矿的发现,对指导安徽省深部找矿意义重大。该项目由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812地质队完成。
河北省涞源县杨家庄镇木吉村获得大型铜钼金矿床
矿区位于太行山北段山西断窿与燕山台褶带过渡地带中。区内下古生界及中元古界碳酸盐岩地层是主要赋矿围岩,闪长玢岩体为主要成矿母岩,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矽卡岩型中高温热液矿床。本次探获铜98.11万吨、钼3.14万吨,伴生金6.13吨、银243吨。本项目由河北省保定地质工程勘查院完成。
湖北省远安县杨柳矿区发现特大型磷矿
矿区位于扬子地台黄陵背斜北东翼,区内出露寒武系、震旦系。含磷地层为陡山沱组,总厚度100~140米。该区磷矿为沉积磷块岩型,磷矿分3层。矿石主要有用矿物为碳氟磷灰石,磷灰石80%为超显微晶级。杨柳矿区经过普查,共查明(333)磷矿5.755亿吨,(334)磷矿1.615亿吨。本项目由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北地质勘查院完成。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高力罕发现特大型煤田
矿区位于内蒙古兴安地槽褶皱系,东乌珠穆沁旗晚华力西褶皱带,乌尼特凹陷中,煤系地层为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组,为湖泊相向河流相的沉积。煤层赋存在3个含煤盆地内,煤层平均厚度为198.71米,总资源量157亿吨。其中长焰煤120亿吨,褐煤37亿吨。本项目由内蒙古龙旺地质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
山东省曹县发现大型优质焦煤煤田
矿区地处鲁西南黄泛平原区,第四系厚达500~900米,深部找煤难度极大。近年来在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指导下,终于发现曹县大型优质石炭—二叠纪隐伏煤田。煤层分3层,厚度为7~9米,为优质炼焦用煤,总量63.36亿吨,潜在经济价值达5万亿元以上。本项目由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和菏泽市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中心等单位完成。
福建省武夷山市桃棋发现优质石墨矿床
矿区位于前震旦系大金山组第二、三岩性段中,由4个矿层、20个石墨矿体组成,属沉积变质型矿床。矿石成分为鳞片状晶质石墨,脉石矿物为片状黑云母、粒状石英等,属晶质(鳞片状)石墨矿石。经浮选可以获得固定碳为87.51%~89.55%、回收率为85.96%~91.33%的石墨精矿。本项目由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福建地质勘查院完成。
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汉江石——一种新结构类型的新矿物
江石发现于大巴山石梯大型重晶石矿床中,采自碳质硅岩中的毒重石—重晶石—石英脉内。其晶体结构由硅酸盐和碳酸盐结构单元组成,是一种具有新结构型的含碳酸盐的层状硅酸盐新矿物。2010年1月被国际新矿物委员会批准。本项目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完成。
青藏高原深部物质流动方式的多样性机理研究
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中下地壳存在大尺度规律分布的异常低速区,形成两条巨大的中下地壳低阻异常带。据此提出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岩石圈“双地壳流+边界剪切”变形的新模式,和软流圈驱动下的藏东逃逸与四川盆地相互作用的新模型。本项目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完成。
中国成矿体系综合研究取得实质重大进展
通过对我国4640个矿床区域性成矿规律研究,重新划分了中国主要的成矿区带,首次建立了中国成矿体系;同时还对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提出优选靶区,在指导找矿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全国地勘工作的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本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完成。
推覆构造研究在福建找矿中的应用取得突破
通过对福建省区域地质构造、岩石圈三维结构、推覆构造的特点、组合型式、形成时代,以及推覆构造对内、外生矿产的控制作用等研究,在福建省推覆构造下找煤和金属矿产取得重大突破,对今后指导该区深部找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项目由福建省地矿局闽西地质大队完成。
中国铀矿床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该项目对全国(台湾省除外)四大工业类型及其他类型的铀矿床进行了系统研究,深入阐述了铀矿成矿规律,提出了铀成矿区带划分与定性评价,提出了新的找矿类型和成矿模式,首次建立了78个矿床模式,对指导我国下一步铀资源勘查意义重大。本项目由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北京地质研究院完成。
西天山造山带铁铜金矿资源评价与研究
项目从现代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理论出发,通对西天山铁铜金多金属矿床的系统研究,首次在西天山勘查矽卡岩型矿床取得重大进展,突破了西天山造山带中矽卡岩型矿床难以成矿的传统认识,为该区找矿工作提出了新思路。本项目由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和中南地质勘查院完成。
裂缝性油气储层形成机理与评价预测新技术
创立了岩心裂缝制作新工艺和裂缝介质物理模型新方法,为裂缝介质叠前纵波检测新理论和新方法研究提供了依据。在阐明测井裂缝响应机理的基础上,形成了地质、成像测井和常规测井相结合的单井裂缝定量评价新技术及低渗透油藏针对裂缝的开发配套技术,在川西地区、渤海湾盆地、柴达木盆地都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本项目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完成。
山东东营凹陷盐家深层砂砾岩油藏地质模型与勘探实践
该成果以山东东营凹陷盐家地区位研究区,打破了砂砾岩“构造控藏”的观点和“沟扇对应”的认识,实现了扇间含油连片,形成了深层砂砾岩油藏勘探配套技术。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本项目由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院完成。
核磁共振找水仪研制与开发获进展
该成果解决了核磁共振直接探测地下水仪器中程控瞬态大功率谐振脉冲发射,地磁场程控跟踪的甚微弱信号放大,同一线圈实现大功率发射与弱信号接收,适用于多个含水层的反演及解释等多个技术难题。在堤坝渗漏、隧道涌水、红层和喀斯特地区找水效果突出。本项目由吉林大学、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和北京科创海光仪器公司完成。
华北作物布局灌溉耗水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适应性研究
开拓性地解决了大气降水、水文水资源、地下水与作物布局四大系统监测指标不统一问题,创建了作物布局结构与区域水资源特征适应性评价体系,阐明了华北平原区农林耗水作物种植结构布局和灌溉用水强度分布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方略与对策。本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省气象中心等单位联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