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应急找水少了 ,好!

来源: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1-01-20
    连续三四个月,北京、山东、河南、河北等9省市降水偏少,旱情持续。

    其间,上述地区的记者、通讯员是《地矿导刊》编辑密切联系的对象,但大家预期的约稿如雪花般飘来的情形却没有出现。

    正是这样的出乎意料,让《地矿导刊》的编辑兴奋不已,因为通过与这些省区记者、通讯员的沟通,编辑们发现,应急水源地勘查、岩溶区找水、地方病区找水、严重干旱区找水等一轮轮水文地质工作下来,水文地质工作成果积累大为丰厚,加上地质工作观念、思路的大转变,公益性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加强,正在实现从追着突发事件部署工作向为突出灾害提供基础专业支撑的转变。

    比如,河南等省的记者告诉编辑,虽然冬旱严峻,但地勘单位新开的应急找水项目不多。因为,严重缺水区大多已经有了地下水井,地勘单位只需要定期回访或者为水利部门提供相关技术支撑就行。

    知道这些,编辑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高度关注我国黄淮、江淮等地持续冬旱的国土资源部,实施的支援当前抗旱工作的具体措施为:于2010年12月30日前提供相关抗旱打井技术服务图件,供地方使用;成立4个专家指导组和4个应急找水小分队,为地方提供技术指导了。相较于去年西南抗旱找水大会战的轰轰烈烈,这样的部署显得多么从容。

    更为典型的例子在北京。这个不旱都缺水严重的大都市,面对连续80多天无降水的情况,却没有慌张。因为,她有运转正常、年均供水量达2.5亿立方米的怀柔两河、平谷中桥、房山等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地。

   可见,随着基础地质工作的不断加强,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意识不断深化,地质工作总跟在突发灾害后面放“马后炮”的尴尬情形就会越来越少。刚刚谢幕的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透露,我国1:25万区域地质图件将公开出版。据此,我们更可预期,地质工作“先行性”将会在全面科学支撑国土资源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大旱大涝抢险、地下空间开发等领域中不断放大。

    让我们为应急找水变少,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