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当有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时,中国地质调查人员都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赶赴现场,参加抢险救灾和地质调查,在汶川、玉树地震以及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区及时开展遥感和地面调查,建立了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预警系统,在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介绍,国土资源部每年都开展全国汛期地灾应急巡查排查,并从2003年起,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地灾气象预警预报与群测群防相结合,取得显著防灾减灾效果。12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已从1600多人下降为每年400多人,年均因灾死亡失踪人数下降29.5%,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年均下降34.8%;2003年以来,成功避让地质灾害近5000起,安全转移20多万人,避免财产损失近30亿元。
在地质灾害应急服务方面,中国地质调查局坚持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研究编制了我国首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响应工作方案》、《滑坡灾害应急处置技术要点》、《崩塌灾害应急处置技术要点》等,开展应急装备库、专家库、数据库的建设,完成网络化应急技术支撑平台框架设计,为有效应对地灾打下坚实基础,先后完成了陕西省子州县黄土崩塌、四川峨眉山顺江采石场滑坡、江西沪昆铁路滑坡等重大地灾应急行动。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迅速组织抗震救灾应急专家组和全国地质调查系统30多个单位500名技术人员赶赴灾区,投入抗震救灾,及时提供地震灾区遥感影像数据和解译成果以及地质信息资料服务。组织实施了大地调项目“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完成了汶川地震灾区84个县地灾应急排查及评估工作,共排查地质灾害点8439处,评估地质灾害点18117处。通过应急排查与评估,基本掌握了灾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与防治工作重点,避免了灾后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
同时,科研人员开展了地震机理研究与地质灾害情况分析,配合水利部开展了堰塞湖风险调查评价,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研究,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等项工作。完成了四川省44个县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图集的编纂、排查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建设,为组织实施抗震救灾、地质灾害预警和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避险搬迁选址等提供了基础地质支撑和服务。据悉,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已经运用在指导当地恢复重建的活动断裂避让和汶川灾后地质灾害应急治理设计中。
2010年,云南、贵州、广西部分地区遭受极为罕见的干旱,国土资源系统快速响应,主动服务,调集上万名地质人员、上千台钻机、上百套物探设备参与抗旱找水打井。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在三省区的26个市(州)156个县(区),完成勘探钻孔2703眼,成井2348多口,日总出水量36万立方米,解决了52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向党中央、国务院和灾区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