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永远的地质之魂

写在地质大调查收官之年

来源: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0-12-28

    历时12年的地质大调查,用许许多多的耀眼成果将中国地质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更以一幅幅动人心魄的情景和感人肺腑的故事,高唱出一曲新时代的“三光荣之歌”。
    “三光荣”——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其核心,就是不畏艰险、无私奉献。无疑,在各行各业中,我们都能寻找到甘于奉献的人物,但在地质行业中,披荆斩棘、搏命奉献的确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行业精神特质。因为,从事这项事业的人们,必须挥别安逸,去翻山越岭、深入自然,即便是那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猛兽毒蛇广布的密林、荒无人烟的瀚海、波涛汹涌的大洋。
    我们在地质大调查中,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幕:2001年8月11日,羌塘盆地油气资源调查项目组10名地质队员被困沱沱河上游,长达10余天;2002年6月7日,东昆仑铜、金资源评价项目组一位队员因严重高原反应深度昏迷,生命垂危;2002年10月8日凌晨,雅鲁藏布江成矿区东段铜多金属矿勘查项目组10名地质队员在突来的暴风雪中迷失方向;2005年8月4日,沱沱河地区铅锌多金属矿评价项目组被洪水阻隔,身陷断粮困境;2009年9月9日,新疆“358”项目办常务副主任和青藏专项青海项目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主任李向,在筹备召开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青海片区工作会议期间突发心肌梗塞逝世,年仅53岁。据统计,仅地质大调查实施的头5年中,牺牲的地质人员就达11人。
    其实,震撼我们心灵的,并不是地质工作本身的艰辛,而是地质工作者对这个艰苦行业的热爱,是他们在为了祖国需要不断探索地质科学奥秘中,展现出来的奋不顾身和甘之如饴——这就是镌刻在地质人心中、流淌在地质人血液中的“三光荣”精神!
    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在自然环境及其恶劣、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评价项目组来自10多个单位的60多名地质队员为何能够以苦为乐地努力工作,并提前一年半获得冻土区“可燃冰”的证据。我们明白了,即便在难以保障生命无恙的情况下,为何有许许多多像李向一样的地质人,仍无怨无悔地奔波在危险遍布的野外、为地质大调查工作呕心沥血。
    “三光荣”是与新中国地质工作相伴而生的,是在新中国现代化建设各个时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步丰富与凝结而成的,是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地质队伍数十年卓著功勋的提炼和升华。
    转型期的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荡涤了经济社会各个角落,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因开放和融合而变得多姿多彩。毫无疑问,这也是一个物质诱惑日益增多的时代。再加之地质工作较长一度时期滑入低谷、地质队伍人才流失等困境,有人曾质疑“三光荣”精神是否已经过时,是否已经经淡化为一个历史符号。但地质大调查吹响的号角,不仅在于重振起中国地质事业的雄风,更重要的是,让越来越多的地质人重拾信心,再次看到了地质事业的希望,让地质人在追求理想、拼搏奉献和收获成就中熠熠发光。
    事实告诉人们,在地质大调查全面推进的12年中,经历了历史检验和磨砺的“三光荣”精神,不但没有退色,反而更富有时代特色。今天,站在新的起跑线上的中国地质人,心中是“三光荣”不灭的精神之火,前方是地质工作更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