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中德海岸带地质环境变化研究获重要进展

在有孔虫、硅藻地层学研究上优势互补

来源:天津地调中心 作者:刘洁 发布时间:2010-12-28

    近日,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与德国奥尔登堡大学海陆研究所合作开展的《中国渤海湾与德国东弗里西亚—亚德湾海岸带地质与生态环境对比研究》课题在有孔虫、硅藻地层学与古环境重建方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将为泥质海岸带的地质环境安全和趋势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天津地调中心自2000年开始与德国进行海岸带合作。中德双方在有孔虫与硅藻研究方面各具优势,开展国际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多年来,中德双方以渤海湾(及辽东湾)为基地,针对中国东部海岸带地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具有共性的“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变化”问题,开展了海岸带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和同位素地层学合作研究。


    2010年11月,天津地调中心技术人员第三次赴德开展实验室合作研究,目前在有孔虫、硅藻海面变化标志点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在有孔虫研究方面,通过滨海新区潮间带、浅海区与水准测量或水深测量相结合的活体有孔虫群研究,建立了有孔虫群与海面位置或海水深度间的定量转换函数,提高了渤海湾有孔虫海面变化标志点的研究精度。


    在硅藻地层学方面,建立了渤海湾表层沉积硅藻与潮间带不同位置及浅海区水深之间的海面位置或海水深度间的定量转换函数,并研究出盐度、底质沉积物粒度等对硅藻组合的影响规律。根据这两类转换函数关系,进而研究了渤海湾海岸带和浅海区过去七八千年以来的沉积物中有孔虫和硅藻记录,尝试建立了这个时期基于有孔虫和硅藻研究的海面变化曲线。这一基础理论研究有助于阐明渤海湾沿海平原过去数千年成陆过程中海面、地壳升降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面对当今全球变暖、气温上升的大趋势,这一科研成果将为泥质海岸带的地质环境安全和趋势预测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双方在渤海湾牡蛎礁古环境重建方面的合作研究水平,也已达到国际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