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4日,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在北京隆重召开了“2009年度极地科学优秀论文颁奖会”,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科学院、国家基金委等单位领导,以及获奖论文单位领导、获奖者与媒体参加了颁奖大会。地质力学所南极项目组2009年发表于《前寒武纪研究》的论文“东南极格罗夫山晚新元古代/寒武纪高压镁铁质麻粒岩:P-T-t轨迹、踫撞造山作用及对东冈瓦纳汇聚的意义”获一等奖,发表于《冈瓦纳研究》的论文“东南极埃默里冰架东缘和西南普里兹湾高级变质岩和紫苏花岗岩的锆石铀-铅年代学:对与超大陆汇聚有关的晚中元古代-寒武纪构造热事件的制约”获二等奖。这是极地办对极地科学优秀论文实施奖励四年以来,地质力学所南极项目组刘晓春研究员第三次登上领奖台。地质力学所副所长赵越研究员代表获奖单位领导受邀参会,并为受奖者颁奖。
此次极地论文评选是开展评选以来最富有成果的一次,充分展现了我国极地科学研究所取得的优秀成果。自1998年开始,地质力学研究所在国土资源大调查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先后7次派出科研人员参加南极科学考察工作。此次获得一等奖的论文报道了在东南极格罗夫山发现的高压镁铁质麻粒岩冰川漂砾,并使用多项平衡体系中的P-T视剖面图计算和多种方法的同位素定年确定了高压变质作用的P-T-t轨迹,不仅刻画了泛非期造山作用的精细过程,而且为普里兹造山带的碰撞造山成因提供了的岩石学证据。获得二等奖的论文对东南极埃默里冰架东缘和西南普里兹湾地区不同的岩石类型进行了系统的锆石铀-铅定年,建立了该区的岩浆和变质演化序列,明确了普里兹造山带是一个多相变质带,并提出晚新元古/寒武纪缝合线应位于埃默里冰架东缘-普里兹湾地区东南侧的认识。
多年来,地质力学研究所在南极地学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完成了东南极普里兹带1:50万地质图的编制,在国际SCI杂志和论文集上发表了8篇学术论文,多次参与组织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培养了一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和知名度的研究团队。他们将瞄准南极地学前沿,凝聚力量向南极地学更高峰挺进,必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极地研究和极地事务方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