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地质调查破译鄱阳湖区“土壤基因”

摸清土地质量家底,查明生态地球化学背景,评价了环境质量

来源:地勘导报 作者:周志兴 发布时间:2010-12-16

    12月10日,《江西省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成果通过专家组检查验收。这一调查,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体检”,在摸清鄱阳湖生态区土地质量家底、查明生态地球化学背景、评价农作物产地和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基础上,绘制了一套生态经济 “土壤基因图谱”,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据了解,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合作开展,江西省地调院组织实施,省内外科研团队400多名专家通力协作,是迄今为止针对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开展的调查面最广、采集数据最多和最权威的一项科学调查。7年来,项目组采用国际领先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对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进行了以水、土为主的系统双层地球化学填图,取得表层与深层土壤及湖积物分析54项元素指标,地表与浅层地下水质26种指标,各类数据统计与参数计算26.87万项,建成了土壤及湖积物实物资料样库,建立了一个多元数据、多项参数构成的空间数据库。


  在成果验收会上,记者了解到,这次农业地质调查首次获得了鄱阳湖生态环境的高精度地球化学数据,系统获得了区域土壤及湖积物碳、氮、磷、钾等54项元素(氧化物)的储量(密度)数据,查明了区域土壤及水地球化学元素(指标)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与分异变化规律。根据调查数据,分类统计并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的系列背景值和基准值,建立了统一的土壤及湖积物副样库。首次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现了4205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和一批富硒农产品,与政府协作建立了成果应用示范基地,成功建设丰城“中国生态硒谷”,投资12亿元,建立了8个富硒产业基地和一个集产学研于一体的低碳农业科技园。


  该项目摸清了鄱阳湖及生态经济区土地质量家底,查明了农业营养元素丰缺现状,为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查明鄱阳湖区域地表水、湖水水质以Ⅱ类为主,浅层地下水以Ⅱ类、Ⅲ类水为主,鄱阳湖水质总体保持了“一湖清水”;查明区域农业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质量现状,揭示了影响大宗农作物质量安全的生态地球化学安全隐患,圈定了一批绿色、特色、无公害农业基地,发现两处地方性地球化学病高发区,并提出了防控对策建议;揭示了地质地貌环境控制农业土壤资源空间分布的规律以及区域农业与地质环境的关系规律,提出农业地质区划建议。通过项目实施,系统建立了区域农业地质的方法技术体系,并已得到全面推广应用。

 
  此外,该项目还查明了鄱阳湖区域重金属污染物来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研究了长江镉等重金属高含量异常带与鄱阳湖流域的关系,证实大气干湿沉降与河道水系是区域重金属来源的重要来源;揭示了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规律,预测评估了安全风险;丰富了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发现了一批成矿元素地球化学指示信息,圈定74处具有找矿指示意义的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区。


    链接: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在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格局与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9年12月,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该区以江西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