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城市地质环境和运行安全成世界研究新课题

来源:地勘导报 作者:田雪莲 段金平 段海明 发布时间:2010-12-13

    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新中国成立60年间,中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催生了城市地质工作。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地质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已成为当今世界研究的新课题,这些需求为地质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遇。这是北京市地勘局举办的城市地质调查理论方法创新研讨班上专家提出的观点。


    研讨班上,专家们以世界著名的大城市发展经验为例,介绍了我国城市发展现状、方向和近年来开展城市地质调查、监测系统建设工作的成果,与会代表就城市地质工作理念变化、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交流和深入探讨,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地质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新认识。


    据介绍,世界城市地质工作是与全球城市发展相辅相成的,它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发展于60年代后的城市快速发展对资源、环境和信息的强烈需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主任庄育勋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49年我国城市化率仅为10.64%,城市132个;1978年达到17.8%,城市216个;目前有城市655个,城镇人口6亿多,城市化水平达45.68%。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5%以上,城市人口达10亿,并将形成九大城市带、33个大城市群、1000个左右城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新城区建设,重大工程选址与施工,城市地铁建设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设计,应对地震、地裂缝、地面沉降、水土体污染、地面塌陷等突发性事件的能力等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问题,迫切需要全面系统的地质资料和地质信息作为基础和支撑,需要超前性、综合性、立体性、公益性、实用性以及系统化、定量化、信息化、动态化的地质成果,从而确保城市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建设。这些均向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改革开放特别是21世纪以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勘单位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城市地质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特别是开展了北京、上海等6个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和全国7省市主要城市环境地质综合评价工作,取得了具有我国不同区域城市地质调查特色的成果,数字城市地质雏形初现,许多成果直接为政府部门采用。但总体来说,我国城市地质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需要,表现在定性多,定量少;中小比例尺多,大比例尺少;成果资料入库收藏多,公开共享少;专业性报告图件多,专题性直观性成果少。


    北京市地勘局副局长卫万顺告诉记者,城市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城市的生态环境安全和协调发展,两型社会已成为发展理念。以北京为例,后奥运时代的北京,提出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理念,提出在2050年前建成世界城市的发展战略。上亿元投资的大项目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广泛,凸显现有知识、技术、手段、执行力的欠缺与不足,急需人员知识更新,工作方法技术、理论体系的总结、集成、研发与交流,急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这也是举办这次高级研讨班的目的。


    与会专家认为,城市地质工作必须以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适应城市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地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综合考虑各种地质要素,开展多学科、多目标、多用途的综合城市三维地质调查,综合评价城市发展的资源保障与环境承载能力。卫万顺认为,要使地质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必须跳出传统地质专业的框框,必须吸取国外世界城市发展工程中的经验教训,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创新地质工作,走理念发展之路。城市地质工作区域要从山区向平原区转变,向城市的中心地带转变;工作重心由单一矿产资源向资源与环境并重转变,更多地关注城市地质环境安全;工作手段由传统地质方法向适宜城市工作的新方法转变;工作对象由关注地表问题向关注地上与地下问题并重转变,极大关注地下空间的科学开发;根据我国城市发展规划中城市群划分和东西部经济发展带的宏观部署,城市地质工作要向大规模、区域化、系统性、全方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