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专家就智利矿难成功救援谈中国矿山安全建设和野外地质调查应急救援机制建设
——专家就智利矿难成功救援谈中国矿山安全建设和野外地质调查应急救援机制建设
来源:地勘导报
作者:张金萍
发布时间:2010-10-26
智利矿难救援给中国矿山安全带来的启示
记者:33名矿工8月5日在智利铜矿发生塌方事故后被困地下701米深处,在历经69天的漫长等待后搭乘救生舱穿越长达622米、直径仅70厘米的救援隧道逐一成功升井。这个救援事件对矿难多发的我国会带来哪些思考?
覃家海:智利矿难救援成功确实留给我们很多启示。最大的启示是:在重大灾难面前,生命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井下紧急避难所:33名矿工被成功解救的第一个准备
在突然遭遇矿硐塌方,下井通道被截断而且紧急逃生通风隧道也几乎被完全堵塞的情况下,33名矿工凭借记忆找到井下一处避难所,这里存储着紧急情况下只够两天使用的食物和水源。正是这个避难所的食物、水和氧气,使矿工们在通过合理配给食物在地下生活了17天后盼来“援军”,于8月22日给救援人员传出“33个人全部活着”的纸条,为救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紧急避难所是国外很多矿山建设中井下应急机制安全规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发达国家的大型矿山建设中是必不可少的。智利矿业安全法规规定,矿井内必须保证配备几项基本的安全条件和措施:首先是从作业区通往地上安全地带的逃生通道;第二,作业区内相隔一定距离配备井梯,以方便矿工在事故发生时逃离事故地点;第三是地下式矿井内部的避险硐室,硐室内最低限度必须备有足够被困人员48小时内生存的物资,以备被困矿工有条件等待营救。可见,避难处是逃生通道之外的最后避难之所,它必然坚固、配备必要的生存物资而有利于生存。智利的圣何塞铜矿只是个小矿山,但也正是一个仅50多平方米的小小避难所成为守护矿工生命的第一道屏障。
反观国内矿难频发的现实,智利矿山井下设施为我国矿井建设和管理提供了一定借鉴。如果国内的矿山建设和开采中也辟建紧急避难所,就会减少很多矿难,就会有很多不应该失去生命的人。事实上,辟建紧急避难所在经费投入上很少,和事故后上亿元的救援花费无法相比。
早在1996年,中石油石油管道局一个工程师曾给国家劳动部提出建议:给所有煤矿修建一个内置无缝钢管的逃生管道,平时用于通风,紧急情况下用于矿工逃生。如果所有矿山都有了紧急逃生管道,在灾难面前我们就不会总是无能为力。关于这一点,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对矿山安全生产提出更高更硬性的规定。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发生矿难后避险和施救都比铜矿困难得多,因此建立并推广井下监测、人员定位、紧急避险、供水自救、通信联络等避险系统,在井下作业场所附近和事先设定的避难地点放置足够的救生物资等措施非常重要。
心理素质训练有素:矿工冷静自救和坚定生命信念为逃生做好第二个准备
记者:被困矿工面对生死未卜所表现出的镇静和淡定,被认为这和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有关,应该说这也是他们平时培训和教育的结果。请您对此谈谈看法。
覃家海:被困在距离井口700米的深处,所有的逃生通道都已被切断,即便是最先进的救援挖掘机器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他们。采矿小组的工头立刻意识到唯一可做的便是等待救援。这种情况下矿工们想必不可能完全没有绝望情绪。而矿工们冷静的自救互救和坚定的生命信念为日后的救援做好了逃生准备。
首先,矿工们在最初17天里表现出一种了不起的淡定。为让仅够两天的食物维持得更久,采矿小组工头召集所有矿工们开始实行食物配给制:每人每两天仅能分到两勺金枪鱼罐头,一口牛奶,再加上半块饼干。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坐等死神,而是积极主动地自救:利用矿井中的各种设备暂时照明,打扫卫生、收集水源,每天检查隧道内空气质量和瓦斯浓度,绘制逃生地图,使被困矿工们还像矿难前一样有严密的组织和明确的分工合作,最终支撑了17天等到首批救援物资到达,尤其是他们绘制的井下详细周围地形图为后来的地面救援行动提供了很大便利。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被困矿工们身临绝境而最终全部平安无事,他们所表现出的超强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在险境中体现出的训练有素的生存自救技能和依然井然有序地生活态度,是我们所不可想象的,他们在绝境中的生存经历值得所有矿工们学习。这也从侧面说明这些矿工们平时经过了有效的心理素质和各种生存技能的教育培训和演练,也再次印证了“生命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科学救援:严密策划和实施方案是创造生命奇迹的第三个关键条件
记者:从智利矿难救援可以看出先进救援设备和提高应急救援效率及水平对突发事件救援的重要性。请您对此进一步谈谈看法。
覃家海:智利矿难营救从策划到实施,整个救援过程迅速有效,确实展示了先进救援科技对突发事件救援的重要性。总体来讲,智利矿难营救是科学分析和严密组织等多方面多重作用的结果。
具体来看,从钻探直径8厘米的输送食物、衣服、通信器材等救援物资的管道,到全国招标30吨重型钻井机挖掘70厘米直径的救人通道;从输送安慰井下矿工心灵的投射机和灭菌铜纤维短袜,到邀请美国航空航天局专家小组为受困矿工在空间狭小、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提供生存生活经验和心理疏导,可以说智利当局在整个救援中动用了所有可能的力量和最先进的救援科技。
为将矿工平安救出,救援方在制定的A、B、C三条挖掘方案中,分别使用三台不同挖掘机械。经过33天日以继夜的挖掘,方案中的“计划B”率先完成了全程隧道的挖掘,一条622米的生命隧道诞生。紧接着,救援方完成了对救援隧道接近地面55米的内壁加固工作,以减小升井过程中碎石掉下阻碍升井的风险。然后是摄像机先下井查看情况,以便专家们通过摄像机数据来确认救援井壁是否足够牢固是否需要加装金属防护墙,以避免在升井过程中出现新的坍塌而导致营救行动更加艰难。由于所有救援活动中的科技化和现代化方案都经过科学论证和技术实验,所有应急救援响应活动都统一指挥并紧密协调,尤其是救援活动中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救援”,多方合作下的多项方案最终使被困矿工最快升井,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在今后的类似事故救援中认真借鉴。
当然,智利铜矿发生塌方事故的井下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文条件有特殊性。出事矿井位于干旱地区,地下水位埋藏低,钻井打通救援通道后不会出现透水风险,尤其是金属矿井的岩石比较坚硬,打通钻井很少有坍塌发生。若事故矿井为其他矿种矿井,则极易发生瓦斯爆炸、透水事故等,这种情况下的救援多以失败而告终。例如,2007年美国犹他州矿难事故也是通过打通矿硐救人,因为新的坍塌当时造成井下6名矿工和3名援救者不幸死亡。
建立和完善应急救援系统:为野外地质工作者构筑生命安全防线
记者:除了矿山开采面临各种风险外,由于野外地质工作经常处于作业条件异常艰险地区,使野外作业安全保障程度低风险大,我国已将地质勘查行业列入高危行业。请您谈谈我国在这方面的安全防范工作。
覃家海:我国地质勘探部门分布在石油、天然气、地矿、冶金、有色、煤田、建材、轻工等13个工业部门,2009年的国土资源部年鉴数据显示,我国野外地质勘探直接从业人员达35万人。由于野外地质工作点多线长、高度流动、分散作业,地质工作者们常常处在人烟稀少、交通和通信极其不便、地理和气象条件复杂的地区,尤其是在我国西部的高原、荒漠、三江源地区和海洋、航空从事地质作业,地质工作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会遭遇各种险境:在高原,高原反应、缺氧、昏迷抑或突发疾病危及生命;在山区、林地,常常迷路失踪或被守猎陷井、猎夹伤害;在雪地,会发生雪盲、遭遇雪崩或被暴风雪围困;在戈壁、沙漠,会遭遇烈日暴晒、紫外线晒伤和干渴及迷途;在野外,没有食粮,缺少衣物,遇泥石流或被洪水围困;在边防、军事禁区、自然保护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常发生纠纷……一系列的困难和风险,使野外地质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时常受到威胁,而城市的安全保障机制如110、120等却是鞭长莫及。尽管目前每年地质勘探单位死亡人数在200人以下,但和1997年千人死亡率0.0663(仅29人)的历史最好水平相比,近年来地质勘探行业特大、重大伤亡事故呈上升势头。因此,为野外地质工作者提供较为完备的安全保障十分必要和迫切。
为保障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广大野外地质工作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十分重视地质调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历届党组(党委)书记、局长从叶天竺、寿嘉华、孟宪来到现任的汪民,都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支持。
野外工作站既是西部艰险地区地质调查前沿哨所,也是野外安全保障平台
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之初,在野外地质工作比较集中和艰险的青海、西藏、新疆等省区设立了野外工作站,作为地质调查工作危急时刻实施救援与提供安全保障的前沿哨所。先后设立有拉萨、西宁、格尔木、乌鲁木齐、喀什、玉树野外工作站,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中国地质调查局每年对野外工作站的投入经费由最初的150万元逐渐增加到今年的560多万元。野外工作站不仅配备了专用应急救援牵引车,建立与地质调查项目组联络专用无线电电台等通信网络,还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安全保障和后勤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地质调查野外作业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以及后勤保障服务,负责对进入管辖区内的地质调查项目组人员人身安全保障条件进行检查、监督、培训。野外工作站成立之初,主要依靠当地的地勘单位和在同一地区工作的项目组开展救援工作,现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已与3个省区的政府、国土资源厅都建立了联合工作机制。由于协作与共享救援理念和救援机制的引入,不但使野外工作站成为了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调度中心,更使野外地质救援从开始的单打独斗逐渐升级到当地政府介入实施应急救援,甚至在关键时刻协助调动整体资源,如协助调用地方驻军军用直升飞机参与事故救援。资源共享和协同作战,使救援效能和效率大大提高。2000年,山西省地质调查院一名高级工程师在高原上工作时突发心脏病,情况十分危急,野外工作站紧急调用直升机支援,使这名工程师最终安然无恙。
配备必要的安全保障装备,让“野战军”以精良武器探寻更广阔西部资源
记者:有很多地质工作者在我国西部艰险地区野外作业时,因为缺少必要的安全保障装备而遇险,请您谈谈我国在地质调查安全保障装备配备方面的情况。
覃家海:西部地区很多地方目前还是我国地质工作的“盲区”,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承担的青藏高原和新疆区调工作中,多次都因为缺乏现代化的交通、通信、医疗和个人防护用具等装备而遇险甚至发生悲剧。2001年5月,在西藏当雄进行1:25万填图的项目组成员冯向阳博士就遭遇了病危后因没有必要的报警通信手段而车又陷在深水里的危难救援情况。而2003年6月,新疆阿尔金山1:20万化探调查组一名采样工,最终又因遇险后没有有效的野外通信工具,将生命永远留在了大漠中。
事实上,加强地质工作者野外安全保障装备作为构建野外地质调查安全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地质调查局一成立就将其纳入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的重要内容。按计划,野外地质调查安全保障装备包括卫星电话、通信电台、GPS等必要野外通信设备,以及野外工作服装、救生设备、急救设备,包括优越性能的野外工作车辆等。但因为经费匮乏问题,野外地质调查大军的装备问题落实得不是很到位。2001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副总理温家宝高度重视广大地质工作者野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2004年,经过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多方努力,国务院有关部委拨出3000万元专款专门用于高寒艰险地区地质调查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其中2000万元用于改善地方地调科技人员野外安全保障装备;留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1000万元则购买了3台牵引车、3台应急指挥车、24部电台、60多部卫星电话和600套野外工作服。紧接着,中国地质调查局又从国家的国债投资项目中争取到了15亿元特批专项资金,购买了许多野外地质调查急需的室内分析测试设备和200辆野外工作用车等装备。“野战军”地质装备的大改善,为野外地质调查人员在危机时刻尽力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也为西部地区地质大调查、资源环境研究等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建章立制,构建地质调查安全生产法规保障体系
为了将野外地质调查安全保障工作体系的各项规定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使野外地质工作和救援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研究出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地质调查作业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陆地地质调查作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海洋地质调查作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航空地质调查作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开展日常野外生存以及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的同时开展野外应急救援演练活动,以确保将野外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此外,还制定了《西部艰险地区野外作业安全保障工作制度》,编制了《野外地质调查安全手册》、《野外安全行车手册》等。另外,制定的《地质调查劳动防护、野外救生和特殊生活用品用具配备标准》和《地质调查野外车辆交通安全管理暂行规定》正等待审议发布。
规章制度作为规范和落实相关安全保障措施及救援方案的最基本“软件”,中国地质调查局已将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引向整个勘查行业的安全“立法”,最终使各项地质调查项目得以顺利开展和实施。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一项关于对艰险地区人员进行卫星导航定位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未来那些奋战在艰险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人员将得益于卫星的定位、导航、通信、紧急呼救等强大功能,其在野外的人身安全和及时救援将得到更多的保障。
应急救援:野外地质工作者危险时刻的诺亚方舟
记者:应急救援系统的建立,确实为野外地质工作者铸就了生命安全保障的一道防线。请您具体谈谈应急救援方面的情况。
覃家海:中国地质调查局野外工作站成立12年来,组织、参与和协助救援100多次,救出了200多名身陷困境绝境的地质调查工作者,有力地保障了地质调查工作多年的安全无恙。而每一次救援案例都可以给其他的野外作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典型救援案例一:沼泽相救见真情
2001年6月,西藏一区调项目组七台工作车辆全部陷入沼泽地。拉萨野外工作站救援小组在穿越6条凹凸不平的河流和沼泽地以及两座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后,在第四天傍晚赶到项目组被困地点。在成功救起三台车辆后,牵引车却陷入了沼泽地里。黑暗中大家冒着蚊虫叮咬和野兽出没的危险,凭借微弱的手电光亮,用仅有的工具、木板、铁棍,一点一点把牵引车从烂泥中挖出。当第二天清晨的阳光撒满草原的每一个角落时,牵引车终于把剩余的车辆全部拖出,所有人脱离沼泽险境。
典型救援案例二:洪水凶猛奏凯歌
2002年7月,新疆地调院一项目组在途中突然遭遇暴雨和冰雹,致使七辆工作车中五辆被陷入月牙河中。由于车辆陷得较深,车上物资、帐篷等无法取出。眼看整个车身都要没入水中,无奈之下项目组向乌鲁木齐野外工作站求援。获悉情况后,工作站立即通过电台、电话发出协助救援指令,最后在当地武警部队的支援和大力协助下,经过5天5夜的艰苦救援,所有车辆重新踏上新的征程。
典型救援案例三:空难援救有后盾
2008年6月,在内蒙古赤峰执行航空物探调查任务的一架小型飞机在一小山上坠毁,造成3名机组人员死亡和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1名职工重伤。事故发生后,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徐绍史高度重视,与内蒙古自治区领导联系,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当地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救援行动,尽最大努力抢救受伤人员。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民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救治伤员并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时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的王宝才当日晚即赶赴赤峰市,指导开展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理事故善后工作。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受重伤的1名职工最终得以脱离生命危险,并顺利康复。目前,该同志又以满腔的热情、激昂的斗志返回了自己热爱的航空物探工作岗位。
在《地质调查应急救援纪实》书中有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救援案例,尽管每次救援基本上最终会化险为夷,但也有个别遗憾永远的纠结在救援小组人员心中。截至2010年上半年,在实施地质调查工作中,共有18人牺牲,1名同志失踪(死亡)。其中有因高原反应而牺牲的,有被当地歹徒打死的,有因崖壁塌方被掩埋的,有溺水而亡的……正是这些永远的痛,再次证明建立和完善地质调查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为野外地质工作者在危险时刻建造诺亚方舟和构筑生命安全防线,将一直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肩上沉甸甸而又光荣的使命。“在灾难和事故面前,生命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笃信这一信念,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因此而一直努力一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