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13日,由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和水环所主办、岩溶所承办的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地下水与环境科学”研讨会在桂林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各省(市区)地勘单位的近二百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大家围绕“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水安全和水环境、水文地质科研平台建设”三个主题进行了研讨。与会代表提出加大对已有水文地质资料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加大水文地质学研究以及支撑平台建设力度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的水文地质事业蓬勃发展,广大水文地质工作者们在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城市供水以及地下水相关环境问题方面,为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防治地质灾害,尤其是近年接连发生的汶川大地震、西南地区大旱、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水工环地质面临日益紧迫的形势与国家需求,国土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建设、防灾减灾、保障饮水安全、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国家节能减排计划、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等领域,都给地下水与环境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会专家通过从基础研究平台到地下水相关环境问题展开了系列交流,并提出建议:
一是加大对已有资料的深入研究。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10年来完成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完成北方11个主要盆地和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完成了鄂尔多斯盆地上百处大型地下水水源地勘查,查明西南岩溶石漠化状况和变化趋势,评价了云南、贵州等八个省(市区)的岩溶地下水资源潜力;完成东部经济区44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严重缺水和地方病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红层地区、北方干旱缺水山区、地方病高发区为1200多万人提供了洁净的地下水。另外,国土资源系统今年年初支援西南抗旱找水打井紧急支援行动,成井2348眼,提高了西南岩溶、红层地区的地下水勘查和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这些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水文地质材料,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总结和研究。
二是进一步提高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程度。
推进我国水文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环境地质调查,提升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大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经济区、地下水主要开发利用区、重大工程区等中比例尺水工环基础地质调查,建设完善国家级地下水、地质灾害、矿山环境监测网络,构建区域地质环境综合信息平台,进一步提升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是加强水文地质学的创新性研究。
水文地质专业为国民经济服务需要解决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新问题层出不穷,科学创新和技术进步对于解决地下水相关的重要问题有重要意义。目前,水文地质学首要的任务是应重视对地质结构的研究,并系统推进地下水动力学、地下水化学、地下水演化及地下水循环领域的研究。
四是加大支撑平台的建设力度。
我国水文地质领域各级实验、测试和野外试验平台在近十年建设和发展较快,但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我国水文地质工作发展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支撑平台的建设力度,保证各种实验、测试和研究平台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如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目前在地下水循环演化、同位素技术、年轻沉积物测年技术和微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大量的创新性成果,形成了实验室的研究技术特色。在今后的建设与发展中,应强调和突出地下水循环与可持续利用的基础问题研究,将重点放重要的、长期性的跨学科研究任务上,支持我国地下水研究者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工作,形成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争取迈进国家实验室的行列。
对于岩溶领域野外科研基地建设,则需要建立野外科研基地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分类评级体系(如部、局、院等)与相关管理办法和评级考核办法。按照岩溶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国民经济对岩溶重大学科的要求,对科研基地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对优势学科的野外科研基地进行重点扶植,提高其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进入国家级的野外科研观察台站体系。野外试验基地要与国家、部、院重点研究实验室对口管理,并制定优惠的准入制度和吸引人才办法,形成人才梯队,提高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