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13日,由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和水环所主办、岩溶所承办的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地下水与环境科学”研讨会在桂林召开。近二百位专家学者围绕“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水安全和水环境、水文地质科研平台建设”三个主题进行了研讨。与会代表提出加大对已有水文地质资料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加大水文地质学研究以及支撑平台建设力度的建议。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沈照理,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水环所所长石建省,岩溶所所长姜玉池,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副主任文冬光,河北省地勘局副局长徐建芳(兼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勘局副局长羊士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王焰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万力,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水环所副所长张发旺,岩溶所副所长蒋忠诚,山东省地勘局总工徐军祥,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各省(市区)地勘单位的近二百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水环所所长石建省研究员在开幕式致辞中,代表主办方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说,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聚集了我国许多优秀的水文地质学家,近年来我们举办了多次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方面的学术研讨会,如2006年的“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先后在台湾、天津和西安举办的“海峡两岸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与整治学术研讨会”等等,通过一系列的会议使大家增进了了解,建议了友谊,沟通了想法,创造了许多合作机会。
石建省在讲话时强调,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给地下水与环境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学术交流和学科融合是今后水文地质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加强学术交流,相互吸取经验,做到先进技术方法共享共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事业将在新的发展方式中起到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撑作用。本次研讨会将围绕地下水资源研究、水安全与水环境、水文地质科研平台建设,通过基础研究平台到地下水相关环境问题的一系列交流,对我国现阶段水文地质工作的进展有全面了解。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对“全国地下水与环境科学”研讨会的隆重召开表示祝贺。他说,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是我国各行各业从事水文地质研究的学者们交流的重要平台,委员会多年来为我国水文地质领域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相信在一年一度的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各位专家学者通过交流研讨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陶庆法指出,多年来我国广大水文地质工作者们在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城市供水、以及地下水相关环境问题方面为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防治地质灾害,尤其是近年来接连发生的汶川大地震、西南地区大旱、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我国的水文地质事业蓬勃发展。2008年12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桂林岩溶所成立。2009年11月,由水环所牵头申请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获批启动,这说明我国的水文地质事业在国内和国际两个舞台上的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当今我国经济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良性轨道,地下水与环境被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所关注。通过本次研讨会的交流,相信大家能够进一步互相了解,加强合作,为我国的地下水科学与环境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岩溶所所长姜玉池、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勘局副局长羊士赣在开幕式上做了致辞发言,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作客桂林,并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水环所副所长张发旺主持。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共收录论文64篇,12位领导和专家围绕国土资源系统支援西南抗旱找水的重大成果、我国地质工作现状、水工环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水文地质学发展的若干想法、实验室建设等内容作了大会报告,45位专家学者在三个分会场作了主旨报告。
研讨会上,近二百位专家学者围绕“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水安全和水环境、水文地质科研平台建设”三个主题进行了研讨。与会代表提出加大对已有水文地质资料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加大水文地质学研究以及支撑平台建设力度的建议。
此次研讨会,旨在通过从基础研究平台到地下水相关环境问题的一系列交流,加强学术交流和学科融合,相互吸取经验,做到先进技术方法共享共赢,使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事业在地下水资源评价、城市供水、防治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相关环境问题方面为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在新的发展方式中发挥更大的技术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