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长江中下游基底结构与导矿-控矿要素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来源:地质力学所 发布时间:2010-09-14

    2010年9月1-3日, 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地科院专家对地质力学研究所(简称力学所)吕古贤研究员承担的《长江中下游基底结构与导矿-控矿要素研究》进行了野外质量检查。

  检查组听取了项目进展和主要成果汇报,审阅、核实了提交的技术文件,抽查了部分野外记录簿、实测或路线剖面图、矿区地质图和剖面图等阶段性成果资料,并实地考察了铜陵地区新桥矿区,评审项目总体质量为优秀,主要取得五方面成果:

  1.在江西武山矿区发现了斑岩型矿床类型,预测和揭露厚度大于150米的钼矿层,获得地质找矿的重要突破。

  2.提出长江中下游中生代构造岩相带总体受新华夏构造系的控制,以九江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新华夏构造系NNE向压扭性构造为主,西段-以新华夏构造系NWW向张裂构造为主;两区的构造级别性质、岩石类别和来源、矿种和矿床类型、成矿期次和时代具有规律性的差别和变化。

  3.以九瑞地区为重点研究区,编制了1︰10万构造岩相图,通过航磁和重力资料的多种方法分析,建立了以长江断裂为骨干构造的断裂系统,它们控制了不同的岩石类别和矿产类型的分布。

  4.填制和编制了九瑞地区武山、城门山和铜陵地区新桥矿区的三幅1︰1万构造岩相图,为建立以蚀变岩石矿物学为基础的找矿方法,奠定了基础。

  5.按构造层和构造岩相形式的观点,在全面收集长江中下游地区地质矿产资料基础上编制了1︰75万构造岩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