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力学所专家再次考察玉树地震发震断裂及山体稳定性

来源:地质力学所 发布时间:2010-09-03

    为落实部、局下达的地震断裂带山体稳定性调查紧急任务,2010年8月4日-12日,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简称力学所)组织9位地震地质和地质灾害方面的专家,重回玉树灾区,对发震断裂会诊,为山体稳定性把脉。

  调查组在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经过野外追踪、调查,结合室内综合分析,在地震发震断裂地表破裂展布及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山体稳定性、灾后重建选址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和认识,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玉树地震断裂调查发现新的地表破裂
  本次回访,对隆宝滩一带的地震发震断裂进行了追踪调查,进一步查明了地震发震断裂地表宏观展布、力学性质、位移特征,证实并深化了前期宏观地震震中位置确定的合理性。另外,在隆宝滩沼泽地中还发现了具有右旋运动特征的地震破裂,为揭示玉树地震机理提供了新的资料。

    二、玉树地震发震断裂调查发现多处古地震遗迹
  回访野外调查发现,沿玉树活动断裂,新发现发育多处古地震遗迹,包括断层陡坎、地震鼓包、断陷坑、反向坡等,表明玉树活动断裂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地震活动。

    三、玉树地震运动学特征分析取得新认识
  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特征与玉树谷地和隆宝滩洼地新构造运动相吻合,反映了玉树地震发震断裂在横向和纵向上地质体结构、岩土体物性的差异性和不均质性。发震断裂在地表各点的运动学特征与其所处的地形地貌、地质体结构、岩土体物性等因素密切相关,仅可作为发震断裂在地表的局部变形特征之刻画,并不能反映发震断裂在区域和深部的总体特征,更不能够外延到区域和深部。

    四、发震断裂动力学分析揭示西南侧(盘)为构造运动的主动盘,北东侧为被动盘
  玉树谷地和隆宝滩洼地新构造运动构造地貌特征反映发震断裂西南盘地形坡度较北东盘大、西南盘地层产状变化和岩层变形较北东盘强烈,初步揭示新构造运动以来发震断裂西南侧为构造运动主动盘,而北东侧为构造运动被动盘。

    五、发震断裂两侧山体稳定性总体较好,局部存在潜在的地质灾害危险
  总体上,玉树地震发震断裂两侧山体稳定性较好,尤其是北东侧为稳定的反向坡体,房屋、公路等多分布其上。而在巴曲河流域两侧山体局部地段(如禅古村新建场址等)稳定性较差,需要进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山体稳定性评价。

    六、建议
  1.深化玉树地震发震断裂活动性调查,开展地应力测量与监测
  沿玉树地震发震断裂的古地震遗迹显示该断裂是一个长期活动断裂,历史上有多次地震活动,因此建议开展玉树断裂活动性调查,研究该断裂的活动期次、活动速率、地震复发周期等内容。

  2.开展巴曲河流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对巴曲河流域进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查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坡高、坡度、坡向、岩性分布、岩体结构、风化层厚度等。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降雨是巴曲河流域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尤其是2010年以来的极端气候,建议开展巴曲河流域极端气候水文条件评价。利用降雨水流模型,定量计算在不同降雨水平下(尤其是极端气候)巴曲河流域下游(即禅古村新建场址段)水位高度,评价禅古村新建场址被洪水淹没的可能性。

  3.开展禅古寺坡体稳定性评价及新建场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评估 
  玉树地震已使禅古寺SW侧坡体发生小规模滑坡,造成巴曲河流域部分堵塞,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禅古寺SW侧坡体整体下滑堵塞巴曲河流域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建议对该坡体进行详细调查和勘察,评价坡体稳定性。并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禅古村新建场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