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部探月科学家小组交流月球地质遥测研究进展

来源:国土资源网 作者:刘 照 发布时间:2010-09-01
    8月20日,国土资源部探月研究项目中期汇报会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召开,来自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局及相关合作单位的专家学者就各自研究领域的进展及下一步的科研计划展开了广泛的交流研讨。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土资源部科技司及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相关领导听取了报告。
  汇报会由国土资源部探月科学家小组办公室主持,部探月小组组长、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致开幕词。会上共作了10个报告,主要涉及有“月球陨石和阿波罗12、14号月岩定年”、“月球遥感数据处理实验研究”、“月球影像测图”、“月球内部结构若干问题研究”、 “国际月球探测的新进展”、“国际月球数据收集与研究”、“月球玄武岩分类研究”、 “月球微型钻机关键技术研究”、“青藏高原与火星表面环境类比研究”、“过渡元素同位素宇宙化学研究”、“日本‘月亮女神’卫星用的锗半导体探测器的特点”、“探月与载人登月的必要性”等。据赵文津院士介绍,通过这次汇报可以看出,探月小组在许多方面已掌握了多种探月数据的处理,并能按照自己设想开展独立研究,有的内容已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大家一致认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进展,我们的探月研究团队正在成长之中。
  刘敦一研究员在会上介绍了用锆石SHRIMP定年法测定美方带来的月岩和月球陨石的样品年龄的结果,重新确定了月球雨海纪的年龄应为3920百万年而不是3850百万年,该成果已在今年3月美国休斯顿举办的月球与行星科学大会上得到了国际上的一致认可。该项目不仅为月球早期历史演化提供了高精度年代学证据,还获得近一百个锆石、37个陨磷钙钠石和22个磷灰石SHRIMP定年结果,这也是月球年代学研究史上绝无仅有的。
  赵文津院士在会上号召,探月工作已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成果,下一步还需要对已经取得的成果加以梳理,突出重点、突出创新,将学习与创新相结合,在了解国际探月最新进展的前提下,规划自己的研究方向,制定国土资源领域探月及行星研究的工作战略目标和规划,为国争光。
  据中国地质科学院杨宏伟博士研究生介绍,继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后全球掀起了第二次探月高潮并取得了新进展。日本的月亮女神号探测器首次用双卫星直接探测到月球背面重力场,建立有史以来第一个全月球重力场模型,以及全球高分辨率月形图和影像图,继美国阿波罗17号进行雷达测深之后又一次实施了月球雷达测深,并获得月表下表层结构;印度的月船一号探测器在月球极区发现水的存在。美国发射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和月球撞击坑观测遥感卫星获得了最高分辨率月形图和影像图,特别是确定了月球南极永照区和永久阴暗区,并撞击月球南极Cabeus陨石坑发现水冰等等。我国的嫦娥一号也获得了高精度的全球月形图、月球微波辐射温度图,3元素全部及8元素局部分布图等五项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