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西藏:超基性岩型硫化镍矿具找矿潜力

来源:地勘导报 作者:滕艳 徐丛荣 发布时间:2010-08-25
     地科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曲晓明研究员等经过几年来的调查研究,在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首次发现了与超基性岩有关的硫化镍矿,初步工作显示,该地区超基性岩型硫化镍矿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拼接的主缝合带,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条缝合带。缝合带以广泛发育基性—超基性岩为特点。缝合带的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造就了十分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西段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已接近超大型规模。另外,还有一大批中—小型铜多金属矿及矽卡岩型富铁矿。这里作为我国新的矿产勘查基地已经引起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
  初步研究发现,缝合带西段班公湖地区,超基性岩型硫化镍矿由十几个含硫化镍的超基性岩体组成,形态上多呈透镜体。在中段班戈县北面,超基性岩型硫化镍矿化有4处。这两个地区的含矿岩体均为超基性岩,大小从几十米到几百米不等,沿北西西方向展布,反映了蛇绿岩带对矿化的控制。岩体中普遍具有强烈的蛇纹石化,金属矿物组合简单,主要为硫镍矿和硫铁矿,呈微细粒浸染状分布,在野外露头肉眼看不出矿化。
  从岩石类型上看,该缝合带上的硫化镍矿化均与超基性岩有关,基性岩不含矿。从成矿元素上看,只有镍,没有铜,这或许是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基性—超基性岩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一个成矿特点。
  研究人员还在班公湖地区发现了与碳酸岩有关的硫化镍矿化,含硫化镍矿化的碳酸岩体与含镍超基性岩体密切共生,含矿碳酸岩体内可见超基性岩透镜体,两者之间具有清楚的接触边界。含矿碳酸岩体呈透镜状或带状产出,大小从几十米到几百米不等,沿北西向或北西西向展布。与超基性岩中的镍矿化相似,碳酸岩中的镍矿化也是以硫镍矿为主,此外,有少量硫砷镍矿与硫镍矿共生。硫化物在岩石中呈他形粒状,分布不均匀,往往局部成团聚集,这一点与超基性岩中的镍矿化不同。在超基性岩中,硫化镍矿物的分布是比较均匀的。
  据研究人员介绍,目前,在西藏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产除了罗布莎铬铁矿床外,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还未见报道。这些发现无疑为西藏高原地质找矿开辟了新的方向。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横贯西藏东西达2000多公里,规模巨大,蛇绿混杂岩带内基性—超基性岩体数量极多。这意味着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具有形成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镍、铜、钴、铬、铁等岩浆矿床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