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华北中生代陆相火山沉积地层划分对比业务协调会召开

来源:《中国地质志》项目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0-08-13

    华北地区中生代陆相盆地火山沉积地层发育,为我国中生代陆相盆地火山沉积地层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由于盆地彼此分割,地层划分对比存在不同认识。为解决这些问题,保证中国地质志项目的实施,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和《中国地质志》编制项目办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调中心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调中心承办,内蒙古自治区地调院、河北省地调院和辽宁省地调院协办,于2010年7月18日-24日在承德召开了“华北中生代陆相火山沉积地层的划分对比业务协调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全国地层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调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地调院、河北省地调院、辽宁省地调院、黑龙江省地调院及特邀专家60余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副巡视员兼区调处长翟刚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兼中国地质志项目常务副负责人耿元生、全国地层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泽九分别做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华北中生代陆相盆地火山沉积地层研究取得的成绩、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会议的召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会议分学术交流、野外现场考察、研讨总结三个阶段召开。
    学术交流阶段,听取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王乃文研究员关于“国际与中国侏罗系、白垩系年代地层现状与问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万晓樵教授关于“中国侏罗纪-白垩纪陆相地层界线的问题思考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柳永清研究员关于“华北克拉通北部地区的侏罗系-白垩系”的报告;河北地调院李先高级工程师、内蒙古自治区地调院邵继东副院长和沈阳地调中心的张立东研究员分别介绍了河北、内蒙古和辽西地区中生代陆相盆地火山沉积地层研究进展和划分对比意见以及河北滦平盆地和承德盆地、内蒙古喀喇沁盆地、辽宁义县马神庙-宋八户侏罗系-白垩系野外考察剖面的情况。
    野外现场考察阶段,分别对河北滦平盆地和承德盆地、内蒙古喀喇沁盆地、辽宁义县马神庙-宋八户剖面的侏罗纪-白垩纪典型地层进行了野外考察。
    研讨总结阶段,由项目负责人李廷栋院士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邢光福研究员作了关于“华东地区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探讨”的报告,刘永清研究员对冀北-辽西-大兴安岭南部侏罗纪-白垩纪岩石地层划分对比的初步方案进行了详细说明。20余位与会代表就华北地区中生代陆相盆地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以及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划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并进行了热烈而认真的讨论与交流,达成了几个方面的协调处理意见。1.在中国区域地质志修编中统一采用国际地层表标注的145.5Ma年龄标准来确定我国的侏罗系-白垩系界线。2.考虑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实用性以及可操作性暂时将华北地区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置于张家口组与土城子组之间。3.确定了冀北-辽西-大兴安岭南部地区侏罗纪-白垩纪岩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方案(暂行)。  
    最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翟刚毅处长做总结发言。他指出这次会议筹备充分、野外考察针对性强、学术交流广泛而认真,会议时间虽短,但成效显著,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我国东部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地层最新研究成果,在华北中生代陆相火山沉积地层的划分对比以及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确定方面达成基本共识,达到了会议预期目的,为中国地质志的编制和地质调查及资源勘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希望今后能从盆地时空结构分析和火山事件研究入手,建立起不同盆地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磁性地层的对比关系。从滨太平洋构造体制对古亚洲构造域叠加转换,从区域构造岩浆事件与成矿作用,总结和研究中生代地质构造演化,更好地为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查工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