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青藏高原南部大陆聚合与成矿作用项目正式获批启动

来源:地质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0-08-09
    在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的直接领导和组织协调下,地科院地质研究所(简称地质所)作为负责单位申报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青藏高原南部大陆聚合与成矿作用",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策划和准备,先后通过函审和2轮公开答辩,从全国430余项建议项目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科技部批准。该项目的申报得到陈毓川院士等科学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青藏高原是全球规模最宏大、特征最典型的碰撞造山带,它经历了完整的俯冲、增生和碰撞过程,发生了多幕式的大规模成矿作用,形成了以冈底斯为主体的多个巨型成矿系统,是研究"大陆聚合与成矿作用"这一全球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的天然实验室。为查清碰撞造山过程与成矿的关系,科技部于2002年启动并成功实施了以侯增谦研究员和王二七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的"印度与亚洲大陆主碰撞带成矿作用"973项目,回答了碰撞与成矿的诸多关键科学问题,初步提出一套全新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但同时发现,区内碰撞前(俯冲、增生过程)成矿作用,不仅大量发育,还可完好保存,与碰撞后成矿作用同等重要,是区内未来勘查的重点之一。 

  本次启动的"青藏高原南部大陆聚合与成矿作用"973计划项目,是上轮973计划项目的深化和延续:时间上,本项目在深化碰撞成矿作用研究的同时,而更加关注碰撞前成矿作用;空间上,从原来的整个青藏高原向青藏南部地区聚焦。  

  项目瞄准国家急缺的Cu、Fe、Pb-Zn等主要矿种,以大陆聚合过程与成矿耦合关系为主线,以三大成矿系统(增生成矿系统、碰撞成矿系统、叠合成矿系统)研究为核心,开展下列研究:大陆聚合过程及关键致矿地质作用;大陆聚合过程中主要成矿系统的时空结构及发育机制;典型矿床成矿机理与改造-保存机制;不同成矿系统的勘查模型和定位预测技术。解决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大陆聚合过程中的成矿驱动机制;成矿系统中的金属超常富集过程;大陆聚合过程中矿床的就位-保存-改造机制。设置了六个相互关联的课题:青藏高原南部大陆聚合过程与成矿地质背景;火山-岩浆作用、深部过程与成矿约束;增生造山成矿系统发育机制;碰撞造山成矿系统发育机制;矿床勘查模型与定位预测技术;大陆聚合成矿作用综合研究。旨在最终解决制约青藏高原南部地区找矿重大问题和创新大陆聚合成矿理论。 

  本项目首席科学家为地质所侯增谦博士,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等10余个单位的30名中青年学者将参加该项目的研究,计划5年(2011-2016)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