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中国陆块海相成钾规律及预测研究"正式获批启动
来源:矿产资源所
发布时间:2010-08-03
2010年初,在国土资源部科技司、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直接领导和组织协调下, 地科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简称资源所)作为负责单位申报"中国陆块海相成钾规律及预测研究"项目,通过精心组织和认真准备,经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和青海省联合推荐,先后通过函审和2轮公开答辩, 从全国430余项建议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科技部批准。此举充分显示了资源所在国家钾盐资源领域的科研实力,奠定了资源所在国家钾盐矿产资源领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7月27日下午,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1年启动项目工作会议在京举行,科技部"十二五"首批启动的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科技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等参加了会议。
"973计划"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工作做出的重要决策;是实现2010年至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项目承担单位多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强势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
本次资源所获准的973项目是针对我国钾盐资源紧缺形势和国外垄断联盟对我国钾肥市场控制的严峻局面,围绕我国找钾突破的瓶颈,开辟找钾新领域,加快建立中国钾盐资源战略供给基地、确保国家资源安全这一十分迫切的战略任务而设立的。项目借鉴国外海相找钾经验和国内陆相成钾理论,针对我国大陆主要由多个小陆块漂移、拼结而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特点,提出"小陆块成钾"的科学命题,剖析"小陆块陆表海盆成钾作用与条件"、"特提斯海盆成钾作用与条件"及"残留盆地成钾作用与条件"等,阐明构造-气候-物源和巨量盐类沉积分异与成钾的耦合-响应机制,查明古代海相蒸发盆地形成大型-超大型钾盐矿床的主控因素,揭示古钾盐沉积期后改造与再成矿等关键问题,探讨我国古代海相蒸发盆地的成钾规律,创立适合中国构造背景的"陆块成钾"理论框架,为我国海相找钾突破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持。
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为资源所的刘成林研究员,专家顾问组组长为郑绵平院士。除此之外,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及院地质研究所等单位的30余名思想活跃、学有成就的中青年学者(90%为博士)将参加该项目的研究。项目计划5年(2011-2015)完成。
目前,国土资源部已启动新一轮钾盐矿产保障工程"钾盐资源调查评价"项目,计划在鄂尔多斯、兰坪-思茅、四川、柴达木盆地西部等相继开展盐湖环境与钾盐资源科学超千米深钻工程。此项目2010年已投资5千万(元),2011-2015年拟投资1亿/年。钾盐资源调查评价项目与本973项目的"陆块成钾规律研究"二者互补,将有力推进我国钾盐找矿事业的发展。
资源所此次申报钾盐973项目成功获准, 是上级主管部门倾力支持的结果;是郑绵平、陈毓川等一批院士专家悉心指教的结果;也是地科院及合作推荐部门和有关单位专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资源所将一如既往大力提供条件支持科学家开展相关各项科研工作。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解开中国海相成钾之谜,揭示中国小陆块成钾之规律;开辟中国找钾新领域,实现中国找钾新突破;同时造就一批活跃在国际成矿学、盐湖沉积学、古地理学、大地构造与古气候学舞台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创新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