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7日至28日,国土资源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在重庆市联合举办“西部复杂山体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学术论坛”。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承办了此次会议。重点地区19个省(区、市)国土资源厅有关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单位及相关科研院所、院校等逾200名专家、学者和领导参加了论坛。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和重庆市凌月明副市长在论坛开幕仪式上致辞。国土资源部总规划师胡存智、地调局副局长李金发、重庆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局长张定宇出席。
汪民在讲话中指出,召开西部复杂山体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学术论坛,交流研究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对今年下一个阶段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动员,十分必要。汪民强调,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经费投入不足,监测预警和工程治理困难;机构不健全,难以形成监督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等。我们要下更大力气和决心研究地质灾害的治本之策,要按照“查、防、治”的原则,开展重大地质灾害专项调查、进一步加大重大地质灾害识别、评价技术的研究。
论坛期间,王思敬院士做了《山地城镇地质灾害与风险对策》、郑颖人院士做了《多手段、全过程分阶段滑坡预警预报研究》、关凤峻司长做了《西南复杂山体成灾模式调查、因素、判断和措施研究》、黄润秋教授做了《西南滑坡灾害机理及监测预警》、殷跃平研究员做了《高速远程滑坡成灾机理及减灾对策研究》的大会特邀报告。李世海、吴树仁、崔鹏、李晓、胡新丽、刘传正、杨胜元等专家分别就滑坡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震后泥石流防治对策、特大崩塌滑坡灾害成因及启示等内容做了大会特邀报告。
与会代表提出极端条件下崩塌、滑坡、泥石流成灾模式需更加重视,防灾减灾还需进一步增强风险管理意识。王思敬院士报告中指出目前极端事件造成灾害具有群发性、多沾性、地域性、连锁性、叠增性和偶然性,造成影响巨大,从统计看近年来极端事件回归周期渐短,防灾工作需将灾害意识进一步提升到极端灾害意识。吴树仁教授认为国际防灾减灾战略主要包括三个内容,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和风险管理,我国前两个阶段工作较多,风险管理内容欠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管理应该逐步成为国家减灾防灾主体战略之一。黄润秋教授提出政府与技术的管理会显著降低风险,根据国外经验,我国可接受风险应设定为每年因灾伤亡400-500人。
与会专家还探讨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预报方法,提出了现实条件如何实现灾害的有效预报。郑颖人院士详细阐述全程分阶段预报的理论、目标与方法。黄润秋教授提出了综合预警预报的方法。李世海研究员提出将地质灾害成灾过程预测转化为地质体渐进破坏状态的判断。超常的地质灾害和超常的诱发因素,不应采用常规的方法,CAS防灾模式现阶段更为合理。
重大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是本次论坛一个重点,殷跃平研究员详细分析了近期发生的关岭、武隆等典型灾害,提出防治重大地质灾害要同时加强失稳模式和成灾机理研究,根据实验提出在极端降雨、地震等条件下,当滑坡具备碎屑流特征时,其安全避让范围应增加1/3的距离,并且等效摩擦角应降到20度之下。黄润秋教授探讨了大型滑坡形成机理,提出了内动力驱动为主模式及外动力触发模式。崔鹏、李晓、胡新丽、刘传正、杨胜元等专家就滑坡形成原因、发生机理、主控因素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
会议结束后,与会代表前往重庆市江津区四面山,考察了该地区地质灾害问题和防治工程,并就极端条件下地质灾害风险及减灾对策研究、西部复杂山体滑坡预警预报方法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