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真实、客观、系统、全面地刻画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历史,形成我国自主的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体系;
l 在构造演化动力学模式建立、高原隆升机制研究及其产生的资源与环境效应等方面,取得创新性认识;
l 实现青藏高原基础地质数据集成,为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构建了地学服务平台。
(本网讯) 7月 16--1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召开“青藏高原基础地质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成果验收会。我国青藏高原地质研究方面最高水平的院士和专家在京汇聚一堂,对地调局“十一五”重点项目“青藏高原基础地质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成果进行了评审。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由李廷栋院士、刘宝珺院士担任,成员有孙枢、陈毓川、翟裕生、肖序常、任纪舜、马宗晋、许志琴、张国伟、钟大赉、腾吉文、金振民等院士以及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调中心、成都地调中心、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专家们在听取各项目组汇报、提问、评议的基础上,一致认为该项成果完成海量区调资料系统集成、建立青藏高原基础地质数据库与管理系统;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地质、资源、环境图件;在特提斯洋形成演化、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变化等地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大创新,代表了青藏高原最新的研究水平。
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学龙、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成都地调中心主任丁俊、副主任王洁民出席了评审会。会议由地质调查局基础部主任庄育勋出持。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轻、最高的高原,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记录着地球演化历史中最壮观的地质事件,是研究地球形成与演化的“金钥匙”。开展青藏高原地质工作对于缓解国家资源危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繁荣边疆民族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和地质科学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999年开始,国家实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并将青藏高原地质调查和研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全面完成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项目。五年来,通过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科院地质研究所等项目承担单位项目人员的艰辛劳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骨干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编制了1:150万青藏高原地质图、大地构造图、构造-岩浆岩图、变质地质图、前寒武纪地质图、岩相古地理图、新生代地质图、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系列图件近100张。为青藏高原区域国土规划、矿产资源勘查、区域环境评价、重大工程建设和地质科学研究等,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区域性地质-资源-环境图件。
——重新建立了青藏高原区域地层-构造时空格架,重塑了5亿年以来夹持于南部印度板块与北部欧亚板块之间、数千公里宽古特提斯洋的形成、发育、闭合的演化历史,建立了“一个特提斯大洋、南北两个大陆边缘弧盆体系”的大地构造演化新模式,发展了板块构造理论,取得了原创性成果。
——以岩浆岩作为研究地壳深部物质组成及演化的“探针”,刻画了板块开裂及其洋盆形成、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及其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作用所形成的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时空特征,使得岩浆活动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通过探索性地编制17个重要时期的构造-岩相古地理系列图,首次刻画了青藏高原5亿年以来青藏高原洋-陆演化的“连环画卷”,揭示青藏高原特提斯形成演化过程。
——系统开展了青藏高原隆升和环境变化综合研究,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隆升的三大阶段的动力学模型;结果显示青藏高原早期东高西低、晚期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
——综合研究了青藏高原新构造活动、地质灾害及生态环境演变的时空特点及规律,揭示了地壳活动与地震及灾害之间的关系;确定在11-4万年期间,青藏高原发育了一系列数万至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大型湖泊。由于高原隆升导致湖泊萎缩、河流断流、草场退化、沙漠化、雪线升高,被誉为“中华水塔”的蓄水量在日趋下降。
——通过对青藏高原区域矿产及成矿地质背景综合研究,划分出3大成矿域、8个成矿省和31个成矿带,总结了不同构造位置与矿床类型之间的关系,为地质找矿指明了方向。
——全面完成了青藏高原空白区110幅1:25万地质图数据库建设,建立1:150万地质-资源-环境成果图数据库,构建了青藏高原地质成果信息平台,初步实现了地质成果的网络形式发布,使青藏高原地质工作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收集和整理了区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新发现的各类旅游景观点700余处,收录已有旅游景观点400余处,编制了青藏高原1:150万旅游图及说明书。对青藏高原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总结,划分出16处地质遗迹集中区,为青藏高原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地调局副局长王学龙就下一步工作强调指出,要继续按照大项目机制,把青藏高原地质调查和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
一要瞄准前沿,深化提升。 要进一步瞄准国际前沿问题,广泛吸纳联合国内外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加强合作,联合攻关,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采用新思路、新方法,聚焦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大陆碰撞与物质流动、特提斯演化与能源资源富集、高原隆升过程与全球变化等热点问题开展专题攻关研究,形成我国自己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新体系,推动青藏高原以及地质科学研究的发展。
二要聚焦资源、服务大局。要进一步加强大比例尺基础地质调查,围绕制约找矿的关键地质问题和成矿地质背景研究,以地质新认识带动找矿突破。
三要搭建平台、拓展服务。进一步完善青藏高原地质数据库建设,尽快出版分幅区域地质调查专报和图件,以及青藏高原系列地质图件。要围绕国家宏观布局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青藏高原地质、资源、环境综合研究,编制和出版青藏高原全域的地质报告、青藏高原地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搭建为中央和有关各省(自治区)政府和社会各界服务的基础地质数据平台。
专家就有关问题进行提问
专家就有关问题进行提问
专家就有关问题进行提问
专家就有关问题进行提问
专家讨论图件
专家讨论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