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龙门山后山断裂带及G213国道都江堰-茂县段沿线边坡稳定性及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取得重要进展

来源:地质力学所 发布时间:2010-07-15

    为落实部、局下达的汶川地震断裂带山体稳定性调查评价紧急任务,地质力学研究所立即成立了以龙长兴所长为组长的协调组,统筹科研地调项目与紧急任务,举全所之力,分期、分批奔赴工作地区开展紧急调查。

 
    第一批专家组,由侯春堂副所长带队,张永双、杨为民、王书兵、姚鑫、雷伟志等组成于6月25日迅速抵达四川,随即展开以龙门山后山断裂带及G213国道都江堰-茂县段沿线为重点工作区段的边坡稳定性及地质灾害调查与排查工作。


    调查组深入现场后,克服高温酷暑与强降雨恶劣天气的影响,冒着地灾高发威胁持续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G213国道都江堰-茂县段沿线边坡稳定性及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成果如下:


    一、进一步调查核实了后山断裂和G213国道沿线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G213国道都江堰-茂县段地形陡峻,是汶川震区地质灾害密度最高、公路险情最多、损失最严重、地质环境最复杂的交通线,为当地政府最关注的交通命脉。调查组遥感解译验证了龙门山后山断裂带两侧5km范围内的地质灾害,排查了198处地质灾害点,其中详细测绘、记录描述87点,测定了G213国道改扩建后的线路,初步查明G213国道改复建公路沿线地段的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二、详细调查了G213国道沿线的斜坡结构,总结出都江堰-茂县段12种斜坡基本结构类型,为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成因机理奠定了基础


    根据综合调查,地质灾害隐患类型主要有:Ⅰ—节理裂隙发育的高陡花岗岩边坡崩塌;Ⅱ—受断裂活动影响而缓慢蠕变的滑坡;Ⅲ—受汶川地震影响“松而未垮”的崩滑体后壁危岩;Ⅳ—改扩建工程弃渣及滑坡松散堆积体的二次滑塌和路堤坍塌;Ⅴ—崩滑多发的碎屑流沟等。


    三、活动断裂带对边坡稳定性和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斜坡稳定性还同时受到岩体结构的控制


    活动断裂带控制作用不仅表现在崩塌滑坡规模大、数量多,而且成灾形式复杂多样,活动断裂带成为地质灾害隐患最多的部位。该段公路地质灾害的总体发育规律还表现为:Ⅰ—地质灾害类型多为不稳定斜坡,易发生崩塌或落石。少数为滑坡。泥石流多沿地震时坡面流处发生;Ⅱ—地质灾害多发生于顺向坡处,特别是坡角大于岩层倾角或结构面的倾角时,斜坡岩体易发生崩塌、滑坡;Ⅲ—地质灾害多发生岷江凹岸处;Ⅳ—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点目前大都处于不稳定状态,主要是坡体松动造成的。


    四、初步分段评价了后山断裂和G213国道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强度,为当地政府及路政部门进行灾害防治提供了基础资料。


    汶川震区G213国道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基本可以分为5段:Ⅰ—都江堰-映秀段,灾害控制性因素主要是断裂和道路改扩建。Ⅱ—G213国道灾害危险性最高的路段位于映秀-汶川县的彭灌杂岩区,灾害以大块石高位崩塌为主。Ⅲ—绵篪乡以北至汶川县岷江河谷的地层岩性为志留-石炭系的片岩,地质灾害以危害性相对较小的浅层坡面流和薄皮滑坡为主。Ⅳ—汶川至茂县段,陡坡地带常发生崩塌、坡面流;而缓坡地带由于残坡积层厚度大,沿坡积层与基岩接触面常发生滑坡。Ⅴ—茂县以北至渭北镇,该路段地质灾害也较发育,不时发生坡面流、崩塌,遇暴雨时会发生泥石流,对公路交通、行人车辆构成严重威胁,需要引起高度注意。


    五、提出了G213国道都江堰-茂县段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或隐患区段,并对亟待治理或处置的隐患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野外调查发现,G213国道沿线对地质灾害采取了不少有效的防治措施,且大部分防治措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目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在继续。结合本次调查,仍需亟待治理或处置的隐患点(区段)包括:Ⅰ—银杏乡一碗水窄谷高陡边坡崩塌体;Ⅱ—彻底关隧道南口两岸高陡边坡节理切割的块石崩塌;Ⅲ—绵篪乡羊店村倒石堆二次崩塌灾害;Ⅳ—茂县渭门镇红岩村岷江右岸不稳定斜坡;Ⅴ—茂县凤仪镇宗渠村小宗渠滑坡;汶川县雁门镇北不稳定斜坡。


    根据计划安排,进一步整理和分析前期调查成果,编制相关图件。近日,第二批专家组将奔赴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