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访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共产党员石磊

访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共产党员石磊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 赵 凡 程秀娟 发布时间:2010-07-02
     编者按 两年前一场惨烈的飞行事故,让很多人记住了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一个普通空勤操作员的名字——石磊。空难发生后,在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系统的全力营救下,凭借着顽强的意志,石磊创造了生还奇迹,并在受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重返空勤岗位。

    对事业,石磊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付出;对党、对国家,他常怀一颗赤子般感恩与忠诚的心。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之际,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身边这位普通而不平凡的共产党员。 

    对事业,石磊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付出;对党、对国家,他常怀一颗赤子般感恩与忠诚的心。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之际,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身边这位普通而不平凡的共产党员。

    2010年6月12日,记者如约在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会议室采访到了正在为办理预备党员转正手续抽空回单位的石磊。此前,他正在天津执行任务。创伤,在他的脸上、身上清晰可见。有些腼腆,但石磊的目光很坚定。

    一年前,航遥中心物探部党总支一致通过了石磊的入党申请,石磊在他44岁的时候,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两年前一场惨烈的飞行事故,让很多人永远记住了航遥中心一个普通空勤操作员的名字——石磊。2008年6月15日16时30分,正在内蒙古自治区执行航空物探飞行任务的石磊遭遇飞机失事,其他3名机组成员不幸遇难,只有他被抢救出来,成为这场空难中唯一的幸存者。令很多人不解的是,空难发生后不到一年,石磊就重返蓝天,再次回到他熟悉和热爱的航空物探飞行工作中。

    一

    那个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瞬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由于失忆,石磊至今仍然记不起来。以下的故事,是他的领导和同事告诉记者的。

    航遥中心物探部主任周坚鑫回忆说,那天18时接到石磊所在野外队的电话,说石磊的飞机没有按时返航。

    每次执行任务的飞机回来之前,都会提前半小时与机场指挥塔台联系,所以塔台上的人能够清楚知道飞机何时回来。周坚鑫接到电话后,心里咯噔一下,有种不祥的预兆,他马上前去调查。10分钟后,电话又响起来,那边的人喘着气告诉他“飞机失事了”。

    接下来的是一连串的营救行动:

    最早发现飞机坠落的是当地的一位农民,他用刚买的手机报了警。民警在半小时之内赶到现场营救。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和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系统的干部以及当地消防部门接到通知后迅速赶到现场,全力以赴进行抢救工作。

    接到事故报告后,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即刻打电话给内蒙古自治区领导,请求尽力抢救。与此同时,航遥中心领导急冲冲地赶到办公室,简单的商议后,宣布启动Ⅰ级应急营救响应。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宝才和局办公室主任刘延明,航遥中心副主任、总工熊盛青和副主任胡尚英等领导带着石磊家属连夜赶赴野外队所在地赤峰市,在四川抗震救灾前线的航遥中心党委书记王殿琦指示周坚鑫,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同时联系部队、民航、SOS国际救援三种飞机,随时准备将伤员运送北京。

    当时,石磊被卡在完全变形的机舱中,单凭人力根本无法将他搬出机舱。这时,当地消防部门为地震应急救援准备的切割机派上了用场。坚硬的铁钳,把飞机蒙皮剪开一道大口子,石磊被抬出来,送往赤峰医院。

    在整个抢救过程中,石磊都处在深度昏迷状态。他的脑袋因为肿胀而变得大得可怕,鼻梁粉碎性骨折,位于脸部和下颌的两个大伤口斜穿而过,手脚都受了伤,全身流失了一半的血。为了帮助呼吸,急救医生切开了他的气管,在下颌插入管子维持呼吸。

    就这样,石磊挺了过来。

    二

    康复是繁琐而痛苦的过程。

    从赤峰医院转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单位领导、同事和亲人日夜守护,但没有人议论他当时的模样。那天原本是他非常开心的日子,儿子随妈妈来医院看爸爸。在看到爸爸的一瞬间,儿子的眼睛里充满恐惧,本能地往墙角缩。石磊心头猛地发紧。很快,他的顾虑就被身边亲人和同事的鼓励打消了。大家告诉他,石磊还是原来那个刚强的“石头”。

    其实,“石头”比人们想像得还要坚强。

    石磊的手腕骨折,手术后,为了让骨头更好地愈合,手腕被固定。但这样的后果,是手腕完全不能动了。大夫告诉他,手的力量和灵活度是否真正能恢复到以前,完全要靠康复训练。

    对于一个满心想着重返蓝天的人,手力的恢复至关重要。听完医生的建议,他从此开始顽强地训练。开始,石磊练习用手抓球状的东西,后来,他练习用手指拧螺丝。康复训练的力度逐渐加大:半公斤,一公斤,两公斤,到后来石磊已经可以举起三公斤的哑铃。医院的大夫万分感慨,说,“这人怎么这么有毅力!”而他则轻松地比喻说,这是一段发生奇效的减肥之旅。出事后的石磊整整瘦了15公斤。

    石磊仅仅用了5个月就完成了康复。他说,这一点都不奇怪,当刚醒过来发现自己在医院时,他就想:应该没事了,我该回去工作。

    三

    从空中坠落,在生死线上走过一回,一般人会落下恐惧症,而这种心理阴影会像尘土一样扩散。石磊出事后,单位里曾经蔓延着消极的情绪,有人对工作失去信心,想辞职转行。就在这个时候,石磊重返岗位。单位领导说,他回来后,我们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石磊是他们家第二代航空物探工作者,父亲石青云生前是航遥中心的总工。母亲和妻子也都在航遥中心工作。家人在空难发生后表现出老职工家属特有的素质,全心地照顾他、坚定地支持他,从没有抱怨和要求,唯独在他重返蓝天这件事上,有点急了。

    家人强烈希望石磊从此离开空勤岗位。单位领导也屡次找他谈话,要给他安排地面工作。但是石磊很固执,重返飞行岗位的意愿,表达得一次比一次真诚,一次比一次坚决。

    “在他连话都不能说的时候,就惦记着要早点回单位工作了”,航遥中心的领导告诉记者。那时石磊刚转院到北京301医院。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从刚四川抗震救灾前线回京,就立即赶到医院看望石磊。汪民问:“石磊同志,你有什么要求?”石磊回答得很吃力,但语气却是坚定:“我以后一定继续努力工作,为单位多作贡献。”

    2008年11月17日,经过5个月的治疗与休养,身体内还留着金属钢片的石磊上班了。单位举行了一个温馨的欢迎仪式,大家送给他一套奥运福娃。

    会上,石磊感谢领导和同事们给予他的关心和帮助,提醒大家要锻炼身体,多和亲人联系。让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明确表态:“明年我还要上飞机。”

    2009年5月29日,经不住石磊的再三请战,领导同意他随队到某航空物探飞行现场执行应急飞行任务。整个任务要飞行6个架次,石磊完成了3个。

    此后,石磊不断请缨上岗,先后参与了哈尔滨、内蒙古、西安、天津的航空物探野外工作。

    2009年年底,航遥中心物探部召开总结大会,石磊即兴表演,唱了一曲《飞得更高》,领导和同事感动得流下眼泪。中心主任王平当下表示:“明年,一定让你飞得更多。”

    四

    航遥中心物探部办公室的安战峰在301医院看望石磊时,为石磊故事中的两个细节所震撼:出事之后,石磊和他的家人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利益要求,很多人根本就做不到;石磊一再坚持还要飞,很多人不仅做不到,甚至不能理解。

    石磊自小生活在航遥中心大院。小时候,大家叫他“小石头”,长大以后,大家叫他“石头”。如今,别人做不到的事、别人不理解的事,石磊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自然、淡然。难道他真的是一块硬邦邦的石头?

    最柔软的东西藏在最深处。

    石磊说,之所以这么坚持,根本的原因是喜欢。“我所从事的工作是此生中最乐意干的事情”,他说。一上飞机,平素少言寡语的他,就有种说不出的欣喜。他喜欢在低空俯瞰大地,看着忙碌的城市和连绵的长城、四季变化的田野和劳作的人群。他有一次在戈壁滩上执行飞行任务,突然发现,在空中沙漠的神秘和恐怖会完全消失。太阳下,被沙漠环绕着的金色芦苇悠然地摇曳,芦苇中间,蓝绿色的湖水在微风中点起涟漪,只见一只白色的天鹅在湖水中悠闲地游动。大自然美得令人不可思议。在空中低飞的石磊像鸟儿一样,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

    2010年6月27日,一个炎热的周末,记者来到天津机场,石磊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在这里呆了3个多月了。因为天气和机场的原因,工时被延期,他们可能到年底也无法返回。

    石磊常年工作在外,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不在家。在机场,我们除了聊工作,所有的话题都放在了他7岁的儿子身上。他讲儿子过人的聪慧,讲自己的教育方式,还骄傲地告诉我:“我儿子说过一句话让人怎么也想不到。有一次,他竟然说,爸爸,你猜我最爱什么?告诉你吧,我最爱国家。”

    爱国,同样是他这个父亲的朴素感情,只不过,石磊早已将它融入了日常的工作中。

    “中国的航空物探事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经济建设急需大量矿产资源。1957年,地质矿产部成立航空物探大队。新中国的第一次物探飞行在白云鄂博,那一次飞行的成果是在白云鄂博发现了两个大矿体。”石磊也乐于介绍航空物探工作。

    所谓航空物探测量,就是将航空物探仪器安装在飞机上,利用高科技方法和技术,“在天上找地下的矿产”。而空勤操作员,就是在“天上”随时操控探测地下矿产的仪器的人。石磊知道,自己每完成一个航次的任务,就是为国家建设添了一块砖,加了一片瓦。这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值得为此真心付出。

    空难后,获得重生的石磊默默将感恩两字刻在心上。从自身经历中他深切体会到,自己得到的最大的恩惠,是党和人民的救命之恩。能从空难中幸存下来,有太多的因素,比如身体素质好、飞行经验丰富、预防措施得当,但最关键的因素,是来自四面八方全力以赴的救援。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群众的大力援助,如果没有国土资源部系统上上下下的紧急救援行动,他没有第二次生命。

    2009年3月23日,石磊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达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申请书里写道:“当我生死垂危之际,是伟大的党向我伸出温暖的双手,把我解救出来。当我在医院治疗、康复期间,是亲爱的党组织鼓励我,帮助我,给我信心,一路助我渡过难关,恢复身体和心理健康。如今我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党组织依然关心我的身体、生活、工作。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给了我重新站起来的机会和勇气。一个人没有追求与理想,便会碌碌无为;没有信念,就会失去方向。只有在党组织的激励和指导下,我才会有新的进步,才能充分地发挥自身潜能,成为优秀的人,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

    6月4日物探部空仪室支部召开大会,一致同意接收石磊同志为中共预备党员。

    6月11日,航遥中心党委会批准了支部决议。党委书记王殿琦充满感情地说:“石磊同志身上闪烁着金子般的可贵品质,这样的同志加入到党组织,无论是对我们的党员还是对群众而言,都是具有典型示范和特殊教育意义的。”

    同月,石磊在单位领导的带领下到当时飞机失事地点巴林左旗。在真诚答谢当地政府群众的无私救援之后,他表示,今后要尽自己能力多为国家作出贡献。

    五

    截至2008年6月15日飞机失事的那一天,石磊已在空勤岗位上干了足足20多年,飞行了4000小时左右。

    与别的岗位不同,空勤员要在空中作业,必须肯吃苦,懂专业,有强烈的责任心。而石磊从事的航空物探空勤工作,更是要冒大风险。

    专家告诉记者,用航空物探技术在空中找矿,是在只有几十米到几百米的高度,用飞机上携带的仪器测量不同地区的磁场、重力、放射性以及电磁等,由此分析矿产的位置和矿产资源的储量、种类。由于飞行高度低,稍有差池飞机就可能坠毁,石磊的工作正是这样。

    1990年,单位发生过一次飞行事故,空勤员不幸遇难,当听说单位需要空勤员时,刚毕业不久的石磊欣然报名。

    低空飞行时机身颠簸大,最颠簸的位置就是舱尾,空勤操作员的位置就在这里。很少有人能够忍受这样的工作环境。曾经有人当了11年空军飞行员,却在航空物探飞行中只待了4个半小时就吐得一塌糊涂,硬是被抬了下去。

    石磊在这样的岗位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恪守职责,没有丝毫的懈怠。在沙漠地区飞行时,机舱的温度能达到40多摄氏度,石磊汗如雨下,却毫不在意。

    同事们在谈到石磊的工作态度时,除了感叹他坚强的毅力和吃苦精神,还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责任心。他们说,石磊性格内向,没有豪言壮语,但是做起事情,踏实可靠,而且技术全面,工作交给他,就像进了保险箱,让你一百个放心。

    航空物探有很强的计划性,携带测量仪器的飞机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按预定航线来回飞行,任何操作不当,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作为技术骨干,他所操作的是综合站航空物探仪器系统,这种仪器系统综合了航磁、放射性、航空电磁三种方法,飞行一次能够探测到6个-7个参数,探测效果好,但操作员却会很辛苦。由于这种仪器比普通仪器多了前校的程序,飞行轮休时,石磊会在飞行前一个小时去检查仪器。为了避开民用飞机飞行时间,他有时在凌晨三点多就要起身,等完成飞行任务返回驻地,天才刚亮,街上空空荡荡,大部分的人还在睡梦中。

    2000年,石磊正在新疆执行飞行任务,飞机的一个发动机突然发生故障,在空中停止工作了。石磊明白,他们现在只能靠另一个发动机飞行了。这种行话叫“单发”的情况,对于空中作业,是极其危险的事情。当时飞行高度只有80多米,情况危急。是不是还要继续飞?石磊想,已经飞了3个多小时,如果不按照技术要求完成基线飞行就返航,前面的飞行就前功尽弃了。为了保证数据完整和减少损失,他和机长进行了简单的沟通,决定执行基线飞行。就这样,靠着一个发动机,他们完成了整个架次的飞行,安全返回机场。飞机顺利落地后,机长松了一口气,边请石磊吃饼干边说:“这可不是一般的饼,是喜饼呀。”

    石磊做事有准则,做人亦然。同事们说,石磊这人太正,眼里揉不进沙子。一些年轻人吃自助餐,取一大堆饭菜,吃不了倒掉,石磊很反感,当面就对他们提出批评。

    然而,石磊也有体贴的一面。1996年,同事安战峰第一次上飞机,石磊为他把关。飞机飞得很低,两小时后,他开始呕吐,好像连肺都要被吐出来。此时的石磊,一边操作仪器,一边默默拍着他的背。看上去严肃的师傅,原来竟如此和蔼细致,让人感动。

    心中有飞翔的梦想,人就有飞翔的力量。如今的石磊,比以往更珍惜生活和工作;他周围人都说,石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榜样,看到他,我们就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