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6日22时25分,广西百色靖西县禄峒乡思候、标亮村一带发生2.5级地震。地震造成庞凌地下河出口附近溶洞顶板垮塌、地下河堵塞,地下河水从位于凌晚洼地的地下河天窗涌出,使洼地产生严重内涝灾害,目前已淹没民房88户、耕地400多亩,有300多人受灾,随着汛期的到来,内涝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应百色市科学技术局和靖西县政府的邀请,2010年6月11日~13日,我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简称岩溶所)派出由地质灾害研究室主任雷明堂研究员、区域地质研究室副主任裴建国研究员和杜毓超助理研究员等组成的专家组,赶赴灾区对庞凌地下河堵塞和凌晚屯内涝进行现场调查工作。
在县政府专门组织召开的意见反馈会上,专家组从专业角度提出几点意见:
1.通过现场调查和访问,初步认为3月6日的地震是岩溶区特有的陷落地震,地震造成庞凌地下河出口附近溶洞顶板垮塌、地下河堵塞,形成地下"堰塞湖", 是凌晚洼地内涝的根本原因。
2.作为应急工程,5月12日修成的地表排水明渠已发挥重要作用,但受高程和排洪能力的限制,不能达到完全排涝的目的。此外,进入主汛期后,随着地下河流量的进一步加大,内涝灾害还会加重,甚至引起洪水泛滥。
3.疏通地下河,恢复地下河排水能力是排涝的有效方法,但要进一步查清堵塞位置及规模,目前来看地下疏通技术方法难度极大。
4.建议利用凌晚内涝洼地,实现堵洞成库,可以建成库容约200万m3的地表地下联合水库。
为此,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1.开展岩溶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示踪试验、水文地球化学、钻探,查清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地下河及岩溶空间分布规律。
2.进一步分析论证堵洞成库的条件,以及分析所开展的工程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及其治理措施。
3.建议在现有监测的基础上,增加四个排洪明渠流量动态监测点,以进一步分析凌晚岩溶洼地内涝的来水量和地下河天窗的泄水溢水情况。
4.建议其尽快开展地下河堵塞成因及治理对策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