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部日前发布的《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下水水质状况较2008年变化不大,但通过对3737个全国典型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发现占调查总数50%的地下水源的水质较差。
《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全国202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质以良好—较差为主,深层地下水质量普遍优于浅层地下水,开采程度低的地区优于开采程度高的地区。总体来看,全国地下水水质状况较上年变化不大,水质总体呈恶化趋势或好转趋势的分布较为分散。经对北京、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海南、宁夏和广东8个省(区、市)641眼井的水质监测,水质适用于各种使用用途的Ⅰ~Ⅱ类监测井占评价监测井总数的2.3%,适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的Ⅲ类监测井占23.9%,Ⅳ~Ⅴ类监测井占73.8%,主要污染指标是总硬度、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铁和锰等。
2009年,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的全国典型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及评估成果显示,中国有2.5万多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包括700多个规划水源和备用水源,其中地下水型占57%。这些水源服务于2.2万个乡镇,供水人口过2亿。按照水源服务人口多、区域特征明显、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区等原则,筛选了3737个典型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进行深入调查,其中地下水型、河流型和湖库型水源分别占50%、28%和22%。调查表明,从安全服务人口来看,典型水源水质状况从好到差依次为湖库型、河流型和地下水型。
《公报》称,国土资源部开展的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截至2009年底,先后开展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淮河流域平原区、华北平原等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投入资金约1.4亿元,完成调查面积43万平方千米,并在一些典型场地开展了地下水污染运移机理研究、污染风险评价和污染防治示范工作。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工作,目前各地正在进行数据审核和分析。截至2009年底,已经完成65637个点位、18万个土壤、农产品等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测试工作,共入库470多万个实测数据和205万个野外样点环境信息数据。
《公报》显示,2009年,中国发生5.0级以上地震24次,有8次地震灾害事件,受灾面积约25248平方千米,直接经济损失27.38亿元。各类地质灾害发生10446起,直接经济损失约17.7亿元。中央财政设立的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全年投入资金8亿元,成功避让地质灾害209起,安全转移1.4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基本完工,截至2009年底共完成库区地灾防治工程490处(段),搬迁避让2万余人;对25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专业监测,在3049处隐患点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在四川、陕西、甘肃等地震灾区,共启动1965处重大地灾隐患点勘查,涉及人数93万余人;完成314处重大隐患点治理工程,保护人员21万余人;对1999处隐患点实施搬迁避让工程,搬迁人员14万余人。
2009年,1640个县(市)完成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在西南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区、湘鄂桂山区等地区开展地质灾害详查。在延安市宝塔区、云南哀牢山地区等10多个地区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系统首次实现部省两级互联互通。启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首次开展地质灾害应急综合技术演练。采用多个人工便携站、无人驾驶小飞机、飞艇和三维激光扫描仪等综合技术,在湖北黄石板岩山多部门联合举行地质灾害应急综合技术会商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