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地质科学家探讨玉树地震发震机制

地质科学家探讨玉树地震发震机制

来源:地勘导报 作者:田雪莲 发布时间:2010-05-31
    5月24日,为了进一步研究青海玉树地区地震特征和形成机制,提高地震发生机理的研究水平,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专家召开学术研讨会,对玉树地震地质研究初步成果进行集中研讨。
  据中国地科院副院长董树文介绍,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地质学家快速反应,第二天就组成应急地质调查小组,分两批奔赴玉树地震震中地区,展开灾后应急地质调查。在灾区,专家们忍着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冒着余震和沼泽陷落等危险,沿着地震断裂带追踪,对地震地表破裂变形、地震断裂地质几何结构、运动学特征和破裂机制,以及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等进行实地观察、测量、分析和研究,获取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后方的地质专家们也在第一时间运用新的面波层析成像技术、干涉雷达技术、地应力监测台站和汶川地震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等各种先进监测分析仪器和科学手段,从地震周边深部速度变化、岩石圈结构、地应力变化、岩石应变等不同参数,对玉树地震破裂机制、控制因素及形成机理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前后方协同作战,地表调查与深部解析同行,地质学家在地震地质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学术认识和成果,并按要求及时向国土资源部玉树地震前线指挥部等提交了应急调查报告,为玉树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规划和避让选址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讨会上,中国地科院地质力学所、地质所马寅生、李海滨、安美建、张永双、彭华等研究员分别做了题为玉树地震应急地质调查、玉树大地震的破裂构造及动力学机制、巴颜喀拉地体深部构造与地体边界强震发震机制、D-InSAR获取的玉树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玉树地震地应力监测的专题演讲。他们以大量的图形图片、野外测量及监测数据、试验模型等,从不同角度、方法,展示了玉树地震综合研究的初步成果和认识。如:确定了玉树地震宏观震中新位置;确定玉树地震破裂机制为左行走滑—拉分伸展机制;明确了巴彦喀拉地块东移引发周边断裂滑动是玉树、汶川和昆仑山三次大地震发震动力学背景。地质所许志琴院士在题为“东昆仑—汶川—玉树大地震的构造背景”的演讲报告中,通过对2000年以来世界大地震的统计分析,以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孔的观测数据和重要地质发现为基础,以全球视野,从大陆动力学角度,论述了玉树大地震的构造背景,阐述了地震发生趋势。
    中科院院士李廷栋、肖序常,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等有关方面的地质科学家40多人参加研讨会。与会者表示,全球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向地质学家提出了新的研究机遇和挑战,中国科学家应发挥优势,研究思路、视野、方向应更宽阔,方法、手段更多样,研究领域、学科更多元综合,部门更协同,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地震地质进行研究,回答公众疑问、科学疑问,将我国地震地质研究推向新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