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00万世界海洋矿产资源图初步完成
来源:国土资源网
作者:滕 艳 徐丛荣
发布时间:2010-05-11
日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传出消息,由该所承担的《1:2500万世界海洋矿产资源图》项目初步完成。
《1:2500万世界海洋矿产资源图》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也是世界地质图委员会批准设立的矿产资源编图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任项目负责人,其他参加人员分别来自中国、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家。项目旨在建立世界海洋矿产资源数据库,从全球的角度总结世界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形成规律,构建大洋成矿体系,为21世纪开发利用海洋矿产资源、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奠定地质科学基础。
据介绍,1:2500万世界海洋矿产资源图项目编图范围涵盖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以及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南中国海、巴伦支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加勒比海、威德尔海等附属海和大陆边缘海。编图矿产资源选定为大陆架和边缘海的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大陆架深水区及大陆坡的磷矿(磷钙土),大洋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和热液硫化物矿床等7种。
据悉,该项目是裴荣富院士等继完成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项目后经世界地质图委员会批准设立的又一个国际合作编图新项目。“通过编制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和世界海洋矿产资源图,可以从陆地到海洋全面掌握世界矿产资源概况,从全球宏观视野和古(大陆)今(海洋)对比研究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把大陆成矿体系、陆缘成矿体系、洋缘成矿体系、大洋成矿体系的发生、发展、演化联系起来,为我国更多地利用国外矿产资源、构建中国特色的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体系提供地质科学基础。”裴荣富院士说。
两年来,项目组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国际海底管理局等国内外地质机构密切合作,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
——以国际上已有的1:2500万世界地质图、全球构造图(海洋部分)及1:500万大西洋构造图、印度洋构造图等为基础,综合编制了1:2500万全球海洋地质构造背景图。
——采集世界海洋矿产资源数据3000多组,建立了1:2500万世界海洋矿产资源图中英文版空间数据库。
——初步完成四大洋地质构造背景及矿产资源综合研究,编制完成了1:2500万世界海洋矿产资源图,在各大洋圈出巨型资源富集带的界线。
裴荣富院士介绍,项目组将在编图的基础上,从全球的角度,总结世界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形成规律,初步构建大洋成矿体系:
世界主要海洋矿产资源综合研究,将对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磷、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等主要海洋矿产资源的地质特征和成因进行综合研究,划分资源富集带,总结其时空分布规律,简要评述其潜在资源量、勘查研究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
世界不同大洋矿产资源综合研究,将对四大洋和中国毗连海域的地理地貌特征、地质构造背景、矿产资源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划分综合的矿产资源富集带,总结其时空分布规律,简要评述其潜在资源量、勘查研究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
大洋成矿体系综合研究,将在总结各大洋成矿特征及成矿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全球性的大洋成矿体系,探讨大洋成矿体系与大陆成矿体系的相互关系,提出我国开发海洋矿产资源的全球战略和政策建议。
海底热液系统的成矿作用和古今对比,将开展陆—洋成矿对比,探讨泛大陆—泛大洋裂解、增生的动态演化,探讨洋中脊、海底、沟—弧—盆、大陆岩浆流体以及地幔气等不同系统热水对成矿的贡献。通过我国和国际海洋考察船获得的大洋热液硫化物样品,开展热液性质、热水与海水混合过程分析,进行高温高压流动体系实验和海底热液与大陆火山岩容矿块状硫化物矿床对比,从以今证古和以古论今的思维拓展全球找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