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危机矿山找矿专项述评

危机矿山找矿专项述评(上)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刘 维 发布时间:2010-04-29
    多年后,当人们回顾21世纪初的中国矿业时,国土资源部主导的2004年到2010年的危机矿山找矿专项,必将是一个闪耀着夺目光芒的亮点。
    这不仅仅因为它在短短几年间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益——探获经济价值超过万亿元的新增资源储量,平均延长危机矿山服务年限15年,稳定矿山就业职工60多万人;还因为它对中国地矿业深远而长久的影响——探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矿业运行机制、体制,整合中央、地方和企业的力量共同投入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事业,实现中国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强劲的资源需求,真正做到矿产资源立足国内。
    危机矿山找矿专项,从2004年一跃而出的那一天起,就具备了浓重的历史意义,开启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矿业的新篇章。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危机矿山呼唤新生
    只有经历了撕心裂肺的痛楚,才能迎来新生的喜悦。这应当是体制转轨期所有转轨主体的最深刻的感受。对中国众多的矿山企业来说,矿业体制转轨所带来的痛苦,尤为沉重。
    计划经济时代,国有矿山企业只负责矿产开采,矿产勘查则由国家地质部门承担,矿山企业无偿享有国家划拨的开采基地和接替资源基地。而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临时,矿山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在享有经济自主权的同时,当矿山已有矿产资源开采殆尽之时,必须通过有偿方式,到市场上购买新的采矿权,以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就是企业没有了“免费的午餐”。
    对已经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一切要靠自己的矿山来说,许多矿山在经过几十年开采过后,已显疲态。有的甚至已然老态龙钟,濒临资源枯竭的边缘。人们无法忘记本世纪初发生在矿城阜新的悲怆一幕:因为资源枯竭,阜新矿务局20多万在职职工一半下岗,导致40多万人陷入生存困境,甚至发生了阻断铁路的恶性事件。在中国400多座资源型城市中,又有多少曾经承载着共和国光荣与梦想的矿城,因已知资源的枯竭,而陷入深深的困境?
    老矿山外围和深边部找矿,已经成为国际上许多大矿业公司的首选,这应当是一条同样适用于中国的道路。但现实是残酷的,即使老矿山的深边部仍有无限的可能性,因资金短缺和勘探技术有限,也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矿业、矿城、矿山、矿工——这“四矿”问题愈演愈烈,一时间甚至超过“三农”问题,成为全社会瞩目的焦点。转轨时期,难道国家就让刚刚脱下计划经济外衣的矿山茫然地蹒跚在市场经济道路上?
    如何做到既解决了矿山生存困境,又不落计划经济窠臼,还能推动矿山完全适应新的体制,进入新的发展期,而不至于新瓶装旧酒呢?
    “四矿”问题的核心在矿,症结在矿,希望也在矿——对陷入危机的矿山来说,只要有了接替矿产资源,就有了新生的前提。2004年,在经历过数年调研、酝酿、探讨之后,国务院《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年)》出台。
  《规划》明确: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国内工作是国家组织开展的政策性扶持的商业性地质工作,主要目标是在有资源潜力和市场需求的老矿山周边和深部,新发现并查明一批资源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老矿山迎来了希望。
    根据《纲要》,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预计总费用约40亿元,拟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投资解决。其中,中央财政承担20亿元,重点承担前期风险勘查。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投资承担约20亿元,主要用于加快风险较小的商业性勘查和成果推广应用等详查和勘探工作。
    国家投资,主要用于风险最大的前期工作和关键性方法技术攻关,就像最锐利的先锋,劈开挡在老矿山深边部找矿面前的最大障碍。地方政府成为投资者,有利于矿山企业在新的发展中更好地融入地方经济发展。而社会资本的引入,更符合市场经济的精神,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缓解老矿山找矿的资金困局。矿山企业本身作为投资者,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熟悉新体制下矿业经济的运作体系,一方面能够掌握全新的勘探技术,为矿山的长远发展打下厚实基础。
    这是一个全新而合理的方案,符合矿业体制转轨期的要求,也闪耀着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光芒。根据《纲要》要求,勘查单位、外协单位、矿产预测和新技术新方法类项目牵头单位的确定,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招投标等方式择优选择,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参与项目实施单位的积极性。这能够有效提升找矿的效率和成功率。
    一切都在顺利进行。如同《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年)〉的通知》中所提到的:国家政策性扶持,开展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是当前一项紧迫任务,必须在《纲要》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工作重点;必须科学论证,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运用市场机制,把国家必要扶持与企业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力争发现并控制和探明一批对我国原材料供应有重大影响的骨干矿山的后备资源,促进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矿城重生
    2008年起,国务院分两批设立了44个资源枯竭城市。在这些城市中,绝大多数是以矿业为主导或支柱产业的。多年来,这些城市早已形成了单一的产业结构,除了靠矿吃矿,几乎找不到别的生路。
    但资源枯竭是无法摆脱的宿命。对这些城市和生活其间的人来说,不再单纯依靠矿产资源,积极转型,是唯一的出路。可转型之路如何能在朝夕之间即走上正轨?成功转型前,这些弥漫着矿的气息的城,这些终日与矿为伍的人,又该何去何从?
    城和人,都需要一个喘息的时机。
    实际上,到2008年,这些城市中的一部分已经迎来了这个时机。启动于2004的危机矿山找矿专项,到这时探获的接替资源储量,足够它们渡过眼前的困难,甚至在今后十几年、几十年间不愁无矿可采。矿业,重新撑起了城市。
    比如辽宁阜新,这个煤都,却一度因无煤可采而沉沦在贫穷中难以自拔。而危机矿山找矿专项的实施,却在这个找矿潜力不是很大的地区,找到了1.29亿吨煤。其中,八道壕煤矿在今后几十年间都能够进行可持续开采。阜新,有了足够长的缓冲期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换代。
    阜新只是迎来了命运转折点的地区之一——或者可以说是命运的一个起伏,真正的转折,将在今后的转型中实现。在危机矿山找矿专项实施的几年中,包括山西灵丘、河南灵宝、湖北大冶在内的不少地区,纷纷从中受益。到2008年底,专项已经在216个矿山开展深部找矿,累计探明新增资源储量:煤42亿吨,铁8亿吨,铬60万吨,铜150万吨,铅锌400万吨,钨23万吨,铀3500吨,金400吨,银4000吨,磷矿8000万吨,其中新增资源储量达到大型以上的有35个,中型以上的有65个,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5~30年,稳定职工就业60余万人。
    然而对更多的以矿为生的地区来说,阜新仍是它们向往的幸运者。在我国,本世纪初即有大批有色金属矿山企业由于探明资源储量枯竭而倒闭。根据2003年统计的数据,当时由国家批准破产的有色金属矿产和煤矿山达到122座,提出申请要求要破产的还有好几百座。而危机矿山找矿专项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覆盖所有濒临破产的矿山——作为国家政策性扶持的项目,专项必须首选那些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最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宗矿产资源,比如煤、放射性铀、铁、铜、铝土矿、金、银、铅、锌、钨、锡、钼、锑、高岭土、钾盐、磷等。这些矿山,特别是一部分尚未完全走出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矿山企业,资源枯竭所带来的后果将是一系列的——矿工失业,孩子失学,医疗和养老失去保障……解决这些问题的最直接途径,就是找到可供开发的接替矿产资源。如此艰巨的任务,不是一个投资几十个亿的专项就能完成的。但这决不意味着,专项的开展对这些未被列入专项的地区毫无意义。恰恰相反,专项用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中国所有危机矿山和老矿山的未来,趟出了一条新路。这些成果,不仅仅是价值万亿的资源储量,更重要的,是技术的突破、政策的更新和体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