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科院实现地质科技发展新跨越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李晓明
发布时间:2010-04-06
在3月30日召开的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记者获悉,2009年该院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国家地质找矿工作的能力以及服务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能力均得到显著加强。
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朱立新介绍,该院2009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09项,总经费达5.43亿元,同比增长28%。全院获得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其他省部级奖励一、二等奖2项。全院共发表论文844篇,同比增长12%,其中Science、Nature两篇,SCI论文170篇,EI、ISTP检索论文14篇,国内核心论文536篇。出版专著27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个,实用新型专利4个,软件著作权登记专利2个。
朱立新说,2009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对国家地质找矿工作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强,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发现。"祁连山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矿产勘查中地球化学异常评价新指标及其应用研究"、"南秦岭主要构造带形成时代研究新进展"、"西藏墨竹工卡县甲玛铜金多金属矿床研究"等在业内产生重要影响,集中展现了地科院在地质科技和找矿领域的雄厚科研实力和人才基础。
另据介绍,2009年,地科院在国家重大项目立项和实施方面进展良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专项"全面启动,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取得初步成果,中国柴达木盆地资源环境科学钻探工程进展顺利,我国地下水科学领域的第一个"973"计划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与调控"顺利启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利用现状调查"两个重大专项推进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此外,地科院在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态势跟踪研究、矿产资源需求理论与预测模型等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为矿产资源管理和地质工作部署提供了决策依据和参考。
在服务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方面,朱立新介绍说,地科院继青藏铁路沿线地质构造活动调查工作结束后,又承担了"泛亚铁路大理至瑞丽沿线地质构造综合研究",发现该区域未来大地震危险性最高的3条控震构造带等,为铁路选线提供地质构造稳定的第一手资料。由水环所实施的"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项目,建立了188个城市的地质环境数据库,为177个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以及汶川灾后重建提供了决策依据。以郑绵平院士为首的科研团队,在解决国家钾盐短缺问题方面主动出击,与企业联合在加拿大找到了拥有开发权的大型优质钾盐矿,氯化钾资源量达5.02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