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能源解发展之困
——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的体会(四)
来源:国土资源网
作者:何 力
发布时间:2010-03-16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经济正一步步“催促”着经济社会发展中能源利用结构的改变——由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变。今年的“两会”上,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谁掌握可再生能源谁领导21世纪。”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的首次演讲中就呼吁加强对新能源的投资。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在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的同时,也再次遭遇能源瓶颈的阻击,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在世界各地显现。于是,各国纷纷打出“能源牌”——意大利的大面积停电,乌克兰的被“断气”等,都与能源因素息息相关。我国长三角的“电荒”及波及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的“煤荒”与“油荒”,同样向我们传递着一个清晰的信息:能源危机正困扰着这个世界。
解决能源危机,不仅要加快传统能源资源的勘查与开发速度,更要探索能源新材料的突破以及开发新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因其有着储量的“无限性”、存在的普遍性、开发利用的清洁性等优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选之路。
时代呼唤新能源!在我国,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内陆,至少可以在一半多的省份感受到新能源释放出的热量。在今年年初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上,上海、山东、江苏、甘肃等众多省份的行政长官,纷纷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新能源。但是,在我们充满喜悦迎接新能源时代到来的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一个问题,为何具有如此广阔发展前景的新能源产品,目前,却难以在人们现实生活中普遍应用呢?其中,技术水平低和成本高无疑是关键因素。
目前,我国新能源领域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相对落后,研发机构分散且力量薄弱,许多高新技术材料和设备仍依赖进口,一些核心、关键和前沿的技术尚未突破,导致我国新能源开发难以规模化、普遍化。
例如,在我国有着丰富储量的地热资源,由于与地质构造有着紧密的关系,其开发利用需要空调技术与地质钻井技术相结合,需要各部门联合起来。现在,建筑设计部门普遍不太了解,或者对这项技术的成熟度表示怀疑;国内地源热泵的相关基础资料和技术目前也不是很健全、完善;设计院出于求稳心理不敢贸然尝试,用户也不愿冒险使用,影响了地源热泵技术在一些地区的推广速度。
同样,另一种新能源——可燃冰的开采利用技术难度也非常大。虽然可燃冰中固化的甲烷总量相当于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但如果沉睡中的可燃冰矿藏受到扰动,就可能导致甲烷气体大量散失,其结果是地球的升温速度进一步加快。而且,可燃冰开发还可能引发海底地灾,地质变动反过来又会引起海底温压变化,加速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这一系列技术难题都导致这种新能源的开采利用慎之又慎。因此,在新能源逐步成为未来经济发展中“香饽饽”的过程中,要通过地质科技的不断进步,促使它们成为普通消费品。
制约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价格偏高。从单位千瓦造价来看,当前火电只有3500多元,而风电为9000元、水电为1万元、核电为1.2万元,太阳能至少为1.8万元……价格上缺失了优势,新能源产品必然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失去了市场。能够说明这个问题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奇瑞、吉利等新能源汽车,其市场价格虽然比国外低很多,但比传统能源汽车售价起码还是要高20%以上。成本较高,价格昂贵,使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遭遇问多购少的尴尬境地。因此,降低成本,成为新能源产品普及的关键。这不但需要国家出台针对新能源产品的扶持政策,还要依靠科研人员提高开发技术水平,促进新能源产品从科研阶段向大规模产业化生产转型,以降低生产成本,成为普通大众消费品。
寒冷的季节里,能源可以给人带来暖意;在能源瓶颈日益凸显的今天,新能源给人们带来激情。相信,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价格的降低,各种新的、可再生的和清洁的能源产品,一定会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