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广阔地质天地
——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的体会(二)
来源:国土资源网
作者:何 力
发布时间:2010-03-11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高标准农田,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所有这些,为新一年地质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新农村建设的加快,使传统地质工作服务农村与农业的领域不断拓宽。应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通过综合研究农业生态地质环境,农业地质在解决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调查作物种植比例和农业区域合理布局、农村城镇建设布局等方面显现了较强的指导性。地质工作也在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使地学与生态学、环境学等前沿学科紧密结合,在地学调查成果应用和转化方面取得突破,为推进农业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旨在解决农业基础薄弱问题,这需要地质工作从规划、部署到实施全过程,加大力度,全程服务于农村公路、楼房、坝基等基础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解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发展绿色农业困难的问题,需要农业地质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从种植区地质条件调查、微量元素的优选、污染防治等方面,提供地质科学依据;“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需要水文地质调查和水源地质勘查;同时,“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也需要地质工作者发挥主力军作用。
以北京市为例,早在2008年完成的《北京新农村建设对地质工作需求程度的战略研究结果》就提出,地质工作要以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突出存在的地质资源保障问题和地质环境安全保障问题为出发点,促进优化农村产业布局,推动农村旅游业的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村镇规划选址的合理性和可持续发展保障能力。
目前,各地地勘单位都已经把服务农村建设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而未来的新农村建设,更需要地质工作者更加紧密地提供服务与支撑。
比如,在农作物种植方面,农业地质工作需要根据农业种植特点,每3年~5年进行一次土壤现状普查,对土壤肥力、质量变化等进行动态监测。在平原、丘陵农业发展圈和山区生态涵养圈开展土壤质量调查,从而划分出有益元素分布区和有害元素分布区,提出平衡施肥建议和作物种植适宜区。
再比如,针对农村集中供水水源地和缺水山区开展供水水文地质勘查,需要地质工作者查明农村缺水地区的地质条件背景,缺水的原因;圈定富水地段,选择供水水源地;通过缺水地区供水勘查,补充完善山区水文地质空白区。
此外,在山区旅游开发区、重要交通干线、村民聚集区和新农村村镇规划等地区,还需要进行大比例尺地质调查,提出减灾对策,并建立专业监测网络;在村民聚集区、新农村村镇规划等地区需要进行详细调查,提出防治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村镇规划选址安全。
总之,“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对于地质工作来说,意味着要开展地质、地下水、土壤、地球化学、地质环境等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调查研究工作。和谐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产增收和粮食安全、农业发展规划、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土地整理等工作,也对农业地质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地质工作者行动起来,为完成《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农村与农业现代化目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