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的创新带来油气勘探的突破,同时又促进了岩溶科学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过去认为,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发育与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目前看恐怕不完全是这样。比如,塔里木盆地塔河大油田的突破,石油部门得出的理论是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的发育控制了油气富集,断裂对油气的聚集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而此前对于海相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的认识,主要从成岩空隙、生物空隙、构造裂缝等类型出发,忽视了大型表生岩溶及深部岩溶作用的大型洞穴。
同样,金属矿的深部找矿也涉及岩溶地质科学问题。比如,湖南慈利雄黄矿是我国目前质量最佳的大型雄黄矿床,也是亚洲最大的岩溶矿,但经过多年开采,矿山资源已濒临枯竭。有些铅锌矿、金矿也与岩溶有关,如湖南江永的铅锌矿床、吉林荒沟山金矿、湖北大冶鸡冠嘴金矿、四川木里耳泽岩溶型金矿床等,都是典型的岩溶矿床,矿化受古岩溶及深岩溶的严格控制。寻找接替资源,岩溶理论的突破尤为重要。
关注岩溶地区问题,拓宽地质服务领域
“李克强副总理在讲话中提到了岩溶问题。他提出,地质灾害的防治,特别是重点地区,如三峡、西南、西北等重点灾害地区,防范任务都很重,同时还有工程选址、城乡建设等等,需要有说服力的证据。”袁道先说,“岩溶地区的石漠化、缺水和贫困一直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的问题。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考察西南岩溶地区,并制定许多政策措施,加大投入,进行岩溶石漠化治理,解决饮水问题,帮助百姓脱贫致富。”
上世纪70~80年代,由国家科委立项、组织我国30多个单位进行了“岩溶科研会战”,在湖南洛塔、广西都安、贵州普定等地区开展了以岩溶水有效开发利用为主题的研究开发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上世纪80年代,我国完成1:20万的水文地质调查,为阐明中国岩溶特点打下基础。
袁道先介绍,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西部大开发脚步的加快,国家更注重从均衡的角度、以人为本角度、更加科学的角度解决岩溶地区的问题,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及脱贫问题两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岩溶治理及科研项目逐渐增多。自1990年以来,他连续申请并主持实施了《地质、气候、水文与岩溶形成》、《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岩溶地质及其相关的生态系统全球对比》和《岩溶含水层与水资源全球研究》四个国际岩溶地质对比计划项目,大大提升了中国岩溶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
2000年以来,国家各相关部门对岩溶地区生态环境重建给予了充分重视,实施了一系列与岩溶相关的调查研究项目,包括西南岩溶的生态系统研究,不同地区岩溶动力系统监测等。2007年以来,国家启动了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针对生态问题,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被列入“十五”计划。岩溶地质工作者越来越深入到这些治理工程和科学研究之中,岩溶科学理论在更大舞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增加岩溶碳汇研究,我们在行动
气候问题已成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李克强副总理提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中国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合作,要拿出有说服力的依据来。
袁道先介绍,我国上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关注全球变化问题。叶笃正、刘东生等科学家把这一前沿领域研究开展起来,并得到科技部和基金委的大力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西南各省区石漠化的分布和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探讨成因模式,提出不少治理对策与方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开展了“我国典型地区地质作用与碳循环”等相关研究。
袁道先说,新的形势下,地质工作要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应对全球变化,地质工作应发挥专业优势。那么,应对全球变化,地质工作从何处入手?岩溶科学又有哪些领域需要加强研究?
袁道先介绍,首先,我们要弄明白到底是不是二氧化碳导致了全球气温升高?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与气温升高两件事是完全的因果关系吗?科学界的认识并不一致。夏威夷的一个监测站显示,二氧化碳浓度明显升高的年代是上世纪60年代,而全球气温明显升高的年代是上世纪40年代,两个拐点不同步。而且,对于大气中的氧、氮来说,二氧化碳的浓度总体还是很低的,不足万分之三。二氧化碳的确是温室气体,但据美国地理物理研究通讯最近报道,科学家据美国宇航局最新的卫星数据做实验证实,水蒸汽比二氧化碳造成温室的危害程度更大。自然界气候系统到底是怎样运行的,需要我们去研究并提供更多的证据。
其次,要做到增加岩溶碳汇,达到科技减排。加强全球变化和相关基础研究,特别要深入研究全国碳循环以及我国岩溶和土壤碳汇潜力,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固碳技术方法和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调查研究,突破关键技术,作好理论技术准备,提升我国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的国际话语权。
按照减排规则,用作碳交易的土地,作为减排指标多少年是不能动的。那么群众利益怎么保证?如果仅仅是植树造林,老百姓只管种不管维护,造林效果不好,是不能达到减排目的的。如何使这块地既要做到经济效益最大化,老百姓愿意干,又要有稳定的岩溶作用?岩溶地质工作者应该提出更加科学、更具经济效益的方案或措施。
再其次,通过植树造林进行的碳交易量如何计算?土地利用的形式改变了,其中岩溶作用发生什么变化?岩溶、风化作用和气候系统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是不是增加了碳汇?人能不能干预岩溶作用?若是肯定的,如何做到有效干预岩溶作用,做到减排最大化?这些问题都需要科技攻关弄清楚,进而为国际上的碳交易做理论和技术上的准备。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结局表明,以上这些问题必须尽快加以解决。目前,国土资源部门已经行动起来,准备设立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研究。
袁道先说,气候无国界,科学无国界,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要加强岩溶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国际岩溶中心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前不久,围绕地表岩溶作用与碳循环、深部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岩溶环境—非岩溶环境的特征,岩溶沉积物与古环境重建的基本原理等全球变化内容,该中心对来自四大洲的学者进行了培训。中国学者更应该从全球的视野来研究岩溶科学,进一步发展有助于岩溶系统可持续增长的科学技术,为当前岩溶地区最紧迫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国际岩溶中心下一个重点项目将放在岩溶作用与碳循环机理研究上,研究碳循环、气候系统、温度之间的机理,拿出可靠的数据,为我国减排增加筹码。
袁道先表示,从国土资源部到中国地质调查局,从中国地质科学院到岩溶所,再到国际岩溶中心,自上而下都在采取积极的行动,要将李克强副总理到地科院考察的讲话精神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