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找出深藏的矿产

来源:地勘导报 作者:王正端 发布时间:2010-01-14
   地处滇东北昭通市的永善金沙铅锌矿,日处理矿石2000吨的改扩建项目竣工投产了。这座有着200多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山能够起死回生,完全得益于云南地质矿产勘查院在矿区深部取得的重大找矿突破。事实上,近几年,该院“攻深找盲”策略不断在大山深处掘出聚宝盆。

  找矿面临“两难”,“攻深找盲”成必然选择

  “再找个像样点的矿床,真是太难了。”这是近年来云南地质矿产勘查院技术人员共同的感受,其原因很复杂,也很简单。在“有色金属王国”云南,有前景的成矿区带,大多像梳篦子一样做过区调和普查;而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的边远地区,又大多是地质工作的盲点、空白区。

  根据一份全省矿产资源对经济建设保障程度的汇总资料,云南锰的保证年限不足5年,铜、铅、锌、锡的保证年限仅为5年至10年,铁、金只能保证10年至15年,远景资源量稳居全国第一的磷矿也只能保证9年左右;多数生产矿山的矿石自给率仅为30%~40%。

  一方面,矿产资源已成为制约国家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亟待加强勘查,争取尽快突破;另一方面,找矿难度加大,投入不少却收效不明显。面对“两难”,实现突破从何着手?在院长崔子良的带领下,云南地勘院技术人员把地、物、化、遥等老资料重新梳理了一遍,遴选出一批异常值较高、封闭相对完整又有矿产露头的地区或地段,集中“攻深找盲”。

  新思路很快见到实效。最近两三年,云南地勘院先后安排的百个找矿项目,一半以上部署在盲区、空白区或老勘探矿区和老开采矿山的外围及深部,多数取得实质性进展,有的还有了重大突破;相当一部分勘查成果投入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瓶颈”障碍。

    转变找矿认识,“一孔定乾坤”

  著名“三江”成矿带南段有个叫西邑的地质块段,曾做过简单的小比例尺化探扫面,发现异常,预测可能是铅锌矿引起。后来,一家合资矿企搞勘查,挖探槽,打平坑,见到的几乎全是厚度小、品位低的表外矿,基本不具开发价值,矿区工作停顿下来。

  云南地勘院却瞄准了这里。该院技术人员提出,此前主要按热液脉状成矿思路开展工作,可能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通过开展进一步研究工作,该院在矿区加密进行了1∶5万、1∶1万化学探测,发现其结果高出区域化探背景值10倍~20倍。再参考《世界铅锌资源分布与潜力》学术专著,技术人员发现,将西邑与其中描述的世界著名的海底火山喷气沉积型铅锌矿的成因及类型对照,二者不仅构造相似,而且含矿容矿层位也大致相同。西邑的化探元素丰度,组合特征,地表重晶石化、硅化、褐铁矿化等组合蚀变发育,以及个别施工探槽内矿层顶板有碳质岩层出现等迹象表明,其成因当属海底火山喷气沉积矿床无疑。

  云南地勘院果断决策,重上西邑,主攻隐伏矿。

  按照新的找矿模式和勘查评价模式,技术人员果断布置了一批深部钻孔。第一个孔打得非常顺利,到300米深处即见到10多米厚的陡倾斜铅锌矿层,虽然品位不太富,但却印证了深部找矿思路的正确性。

  接着施工的几个钻孔,有的进展理想,有的则停滞不前。但项目组坚持相信自己的判断,反复一次,总结一次,调整一次,有的钻孔加大深度,有的调换深孔钻机重新施工,先后都见到了不同厚度的可采矿层。

  距第一个钻孔大约200米布置的zk8-1号钻孔,就让项目组颇费周折。该孔的目的是追索陡倾斜矿体的连续性。按照设计,这个孔打到250米就该见矿了,结果只有几处薄薄的矿层。时任地勘院副院长的崔子良带着技术员来到施工现场,翻岩心、查资料,一段一段地分析岩性,推测含矿层具体位置。通过分析研究,他认为钻机仍在预测矿层顶板的碳质页岩中钻进,并未打到最具标志性意义的粉晶灰岩底板,应加大深度,继续钻进。马达轰鸣,钻杆飞旋,一直打到300米、350米、400米……见矿程度仍然不够理想。

  将钻孔深度加大到450米时,恰好崔子良要离开矿区几天。临行前,他把技术人员和施工骨干召集到一起,叮嘱大家一定要沉住气,精心操作,仔细观察,最多也就三五天内能见效果,千万别把矿打丢打漏了。果然,在他离开矿区的第三天,425米深处见到主矿层。

  就是这个钻孔,一直打到-464米才终孔,见矿厚度20多米,其中相当部分为块状硫化物铅锌矿,还伴生有其他金属矿物。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个孔和第一个孔的含矿层位、矿体形态完全不同,属另一个缓倾斜厚大盲矿体。目前,项目组新发现的隐伏矿资源量占全矿区总量的80%以上,被誉为“一孔定乾坤”。

  按照新的成矿认识,西邑铅锌矿集成先进技术方法,快速勘查、快速评价,仅用1年多时间就将矿床规模扩大到中型,并具大型前景,成为云南矿产勘查当年上马、当年见成效的成功范例。依托可靠资源建设,第一期日处理原矿石1000吨、第二期2000吨的选矿厂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正在积极筹备。

  汇集精干力量,帮助濒临倒闭的老矿山新生

  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两山夹一沟的金沙湾,自清代就开始开采铅锌矿——那时主要冶炼其中伴生的金属银,可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做地质勘查工作,探明储量40余万吨。年深日久,原有的探明储量现在仅剩下边边角角的4.1万吨。风光了几百年的老矿山,面临着因资源枯竭而闭坑的命运。

  2005年9月,云南地矿局属下企业以协议转让方式接手金沙矿。他们认为,虽然剩下的资源充其量能维持一两年生产,但永善地处康滇古陆南缘,成矿条件有利,潜在资源前景不可估量。

  云南地矿局将提供后续接替资源、延长矿山开采寿命的艰巨任务交给勘查院。院主要领导带队,多次攀绝壁,钻老硐,搜集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成矿规律和赋存条件后认为,找矿方向应当主攻过去未开展过工作的深部陡倾斜F1金沙逆断裂,其类型为与海底火山喷气沉积相关的密西西比河谷型,应重建找矿模式,大胆向深部要矿。

  精干技术力量汇聚金沙矿区,在矿山的协调配合下,立即着手引进新的坐标体系,展开大面积地表追索、老硐调查,辅以瞬变物探、激电测量等现代化探矿手段,集中寻找深部陡倾斜矿体。

  一条非常关键的平坑设计-890米见矿,施工到位后却落了空。矿山董事长着急了,但技术人员回答:“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条坑道都有可能见矿,必须坚持掘进”。于是,勘查院组织力量加快施工进度,到-946米时打到了厚度大于10米的矿层,品位达10%以上,成为现在的主采矿段。目前,全矿区控制铅锌矿体长大于2.8公里,铅锌资源储量近30万吨,接近大型矿床规模。

  金沙矿区共有3个矿段,除目前重点勘查开采的官房矿段外,炎山、金沙2个矿段也正加紧勘查,力求突破。其中,炎山段颇为诱人——矿化面积大,成矿条件好。一座濒临倒闭的老矿山重获新生。有人测算,仅眼下掌握的矿产资源量,即可保证扩建后的选厂正常生产10年以至更长,由小型矿山变为中至大型矿山。铅锌主矿加上伴生共生矿产的综合回收利用,年产值有可能超过10亿元,成为当地的旗舰矿山之一。

  找矿并未停步,业内专家预测,依据现有资料和对成矿条件的深入分析,金沙矿本部及相邻地段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滇东北又一铅锌多金属矿产基地,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和科研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