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2009年地质装备与技术发展综述

----2009年地质装备与技术发展综述

来源:地勘导报 作者:盛迎超 发布时间:2010-01-13
    地质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影响着地质找矿大突破的进程。地质找矿主战场,同样是地质装备行业发展的主战场。

  2009年,在地质找矿方向逐渐转向深部、海洋和新空间的时代,作为找矿利器的地质装备制造业,也同样寻找到了新的广阔发展空间。

    政策环境:地质装备稳步发展新动力

    2009年,作为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砥砺奋斗的一年,政府各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纷纷出台,这也包括了许多促进地质装备行业发展的政策,为地质装备业科技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200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要依托煤矿与金属矿采掘、基础设施等十大领域重点工程,振兴装备制造业;7月份,科技部、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为地质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此外,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公告,2009年1月1日起,取消进口设备免征进口增值税政策;国家发改委要求,政府采购不得冷落国产设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包括地质装备在内的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财政、市场等外部环境。

    地方政府也在积极行动。山东、安徽等省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均涉及到了提振地质装备制造业的内容;宁夏、贵州、陕西等地采取加大财政投入、组织召开推介会等形式,为地质装备业发展创造新动力;张家口等地投资进行装备基地建设,为地质装备发展提供更大平台。

    深部找矿:地质装备与技术的主战场

    流通决定生产。在深部找矿逐渐成为找矿新方向、新突破的今天,地质装备发展方向也被定格在了大地深部。

    我国已经进入到深部探测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2009年开始实施的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将用5年时间实现大区域电磁、化学元素的背景探测,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技术及实验研究,大陆科学钻探选址与钻探实验等7项科学目标。 

    地质装备企业,也在积极开发各种深部找矿设备。

  2009年,陕西宝石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的首台7000米拖挂式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使我国在超深井拖挂钻机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将深部找矿领域推向了新的空间。中国石油宝石机械公司研制的我国首台12000米特深井钻机,进一步满足了我国深层油气资源勘探的需求,大大提升了我国石油钻井队伍在国际油气勘探市场的竞争力。

    地勘单位从自身需要出发,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推进深部找矿设备的研制。华东有色地勘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携手攻关,打造金属矿勘探“新利器”——金属矿地震成像系统,瞄准金属矿产资源攻深探盲,期待找矿的革命性突破。安徽313地质队和中国地质装备总公司共同研制的“FYD-2200型分体塔式全液压动力头钻机”也投入了市场。

    深海探宝:地质装备游弋新空间

    浩瀚的海洋是资源和能源的宝库。然而,由于水层的隔离,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受到极大限制。海洋地质设备的发展,成为海洋探宝成功与否的关键。

    科技部“863”计划中的“海陆联合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关键技术研究”,正努力攻克我国海陆过渡带深部结构信息获取的关键技术,通过技术集成,形成海陆联合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系统,并在渤海开展应用和示范,建立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数据共享平台。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建造的我国第一艘,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一艘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海洋六号”的下海,标志这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装备步入国际先进行列。“海洋六号”首次集地震、地质调查等多项调查功能于一体,采用电力推进系统、动力定位等国际先进技术,配置有4000米级深海水下机器人、深水浅地层剖面探测系统等,将有力推动我国海洋地质事业的发展。

    中国“大洋一号”在执行第21航次科学考察任务中,首次实施深海声学深拖作业,表明我国大洋科学考察已具备了深海微地形地貌和浅地层结构的高分辨率、高精度探测能力。

    保定宏业石油物探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制的HY-C300型海上勘查船用钻机,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下属分公司研发的深水高分辨率浅层拖缆系统等,这一系列海洋探测、勘查、调查地质装备与技术创新,引领着我国海洋地质工作向更深更远的蓝色海洋进军。

    地灾防治:地质装备扮演重要角色

    2009年,地质装备与其他高新通用装备一道,在中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中,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6月,河北省突发地质灾害远程应急会商系统率先在全国实现了与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系统的有效联动,该系统可实现突发地质灾害的快速、协同和应对等,并与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及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实现有效联动。突发地质灾害远程会商系统及应急平台建设正在向全国推广。

    岁末,我国在湖北开展的地灾防治演练,首次使用了卫星、无人驾驶飞机、飞艇等装备及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并利用地灾应急会商系统,各种现场应急调查、应急检测画面清晰实时的传送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地质专家,同时,两地地质专家经过会商后及时提出应急措施,并快速传送相关资料给地灾现场人员,地灾应急防治更加及时、快捷。因为有了先进的装备,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走向新的模式。

    同时,各地也在为地质灾害防治进行着各种技术装备的研制与应用,河北省JCHT采集系统和北斗一号卫星通信系统的地裂缝自动监测设备,在该省柏乡县西汪乡寨里西村完成现场安装与室内调试,实现了“天眼”监测地灾。重庆市采用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对三峡库区奉节县和巫山县地质灾害航拍,为当地地质灾害防治加上了“安全阀”。

    水工环:地质装备服务民生新天地

    服务民生,拓展着地质工作新空间,也拓展了地质装备的新空间。

    由中国矿业联合会地质与矿山装备分会、中地装备集团联合主办的以“发展经济、服务内需、支持灾后重建”为主题的2009年度全国地质与矿山装备产品展示交易会,显示出地质装备向工程地质倾斜的新目标。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一直致力于地下水资源勘查开发、动态监测设备的研制。2009年,中心依托地质调查项目自主研制的地下水动态自动监测仪、地下水动态自动监测气压平衡装置两项成果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

    西安探矿机械厂开发研制的GL-6000型全液压动力头多功能履带工程钻机,替代了国外同类产品,广泛用于隧道管棚支护、深基坑锚固、抗浮锚固、路基堤坝加固、地源热泵孔、水文水井、基桩施工及地质灾害治理等工程领域。广东省探矿机械厂的新产品GQ-2型轻便取样钻机,以其轻捷的身姿,活跃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地质灾害的治理、路基涵洞浅孔勘查、小型挡土墙取心鉴别、高速公路养护等多个领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完成的“SM98瑞雷波勘探系统升级改造”项目,北京地质仪器厂研发出DCX-系列电成像探测(高密度电法探测)数据采集系统等,成为我国找水工程、环境地质探测以及地质找矿等领域的新成员。

    地勘单位:提升装备水平,掌控发展先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如沐春风、国内基础建设等项目纷纷上马的今天,各地有实力的地勘单位纷纷加大装备的引进力度,提升装备水平,掌控发展先机。

    贵州地矿局投资3000多万元,引进CS14全液压钻机设备和YDX-3A和XY-6B型钻机及配套深孔钻进工艺等地质勘查、钻探施工、物探设备,大力提升勘查施工装备水平,在地质找矿、地下水勘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甘肃地矿局筹资1466万元,用于提升矿产勘查、分析测试、水工环地质及环境地质监测等装备水平; 河北省保定地质工程勘查院购置价值700万元KT5000型全液压动力头钻机,用于大型桥梁桩、污水处理井等工程施工。河南地矿局物勘队引进可勘探地下5000米地质情况的加拿大V8电法工作站,北京市地研所斥资94万元购置了PULSEEKKO PRO专业型新型地质雷达探测设备,在矿产勘查、溶洞冰川地下管缆探测等领域,凸现优势。陕西地矿局区研院、福建地调院、赣西队、武警黄金六支队、武警黄金一总队等基层地勘单位,加大地质装备投入力度,为地质找矿、工程勘察、环境地质等领域工作的开展夯实了基础……

    2009年,有太多的基层地勘单位,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在各自的优势市场领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产学研结合:战略联盟欲占地质装备高地

    由于我国一些地质装备制造企业本身缺乏技术研发中心,且规模较小,长期以来较难占领国际地质装备市场高地。因此,积极构建以地勘单位、科研机构、院校和仪器生产商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自主研发,地勘单位的应用,仪器生产商实现新技术商品化,建立“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的新机制,打造集团化发展模式,成为整个行业的新追求。

    应该说,已经有了这样的端倪。譬如,2009年,华东有色地勘局和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合作;安徽地矿局313地质队主动携手中国地质装备总公司,共同建造科研与研发机构……

    无疑,这种“借脑”于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和高校,将有限的分散技术创新力量加以引导、协调和组织,让勘查单位及科研院所、大学、学会(协会)、装备制造企业等各方面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多种方式的协作和联合,形成有利于地地质装备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地质装备研发水平,进而推进我国地质工作的发展。

    展望新的一年,中国地质装备业必将伴随国内地质工作的发展,伴随着地质勘查与矿产开发“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