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重要成矿带基础地质综合研究成果获国土资源科技二等奖
来源:西安地调中心
发布时间:2009-12-31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西北地区重要成矿带基础地质综合研究”项目成果荣获国土资源部2009年度科学技术二等奖。
该项目旨在遵循“综合、攻关、指导、服务”的方针,对大调查海量成果资料进行集成与综合研究,以提高西北地区基础地质总体研究水平。项目经多年综合、调查、研究与科学攻关,取得了明显进展,出版专著1部、基础地质图件及说明书3套,公开发表论文44篇。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5月,这些论著已被109篇(部)论文和专著引用136次(他引97次),其中:被美国《科学引文数据库》(SCI)收录10篇,被(EI)收录1篇,被美国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收录3篇,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31篇。培养博士3人,硕士5人。
科技查新表明,项目在6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
1.改变以往小比例尺图件以“系图”表示的习惯方式,以组为基本单位,以“岩石地层时空结构表” 和“侵入岩类时代分布表”代替传统图例,编制了1∶100万“中国西北地区(北部)地质图”;编制并出版了1∶100万“中国天山及邻区地质图”及“说明书”,中国天山及邻区地质图是以天山造山带为单位编制的第一份地质图。
为西部大开发重大工程建设、矿产资源评价、地球科学研究、区域环境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图件支撑。
2.以构造地层学为主线,以反映地质体形成构造环境和建造组合为原则,创新性地编制和出版了1∶100万东天山-北山地区成矿地质背景图和说明书、1∶100万祁连山及邻区成矿地质背景图及说明书。
3.以活动论和动态观为指导思想,以群、组级岩石地层单位为主体,编制了具丰富内涵信息的“西北地区(北部)岩石地层时空结构动态演化表”。
该表能够反映区域海(洋)陆转换、各沉积区地层序列结构、各地层单元间沉积界面的属性、主要火山活动事件、岩石地层的时空变化特点和规律、揭示区域沉积构造演化历史等。
4.选择北秦岭-祁连结合部位关键地质体,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成因及年代学等研究,在北秦岭和祁连结合部位甄别出大量与俯冲、碰撞有关的早古生代构造岩浆事件信息,系统建立了北秦岭-祁连结合部位早古生代洋陆转化阶段构造岩浆事件序列,明确提出北秦岭-祁连结合部位加里东期发生了强烈的碰撞造山作用。
早古生代裂解事件以关子镇、武山、岩湾、鹦鸽咀、红土堡、玉石沟等蛇绿岩的发育为特征,代表秦祁洋盆的形成,时限为534-470Ma;加里东会聚俯冲事件以红花铺俯冲型花岗岩、王家岔石英闪长岩 、闰家店闪长岩、唐藏石英闪长岩为代表,秦祁洋盆收缩与俯冲的时限为470-440Ma;加里东碰撞事件以岩湾碰撞型花岗岩及变质锆石、区域不整合为特征,时限为417-410Ma。
5.通过火山-沉积建造分析及精细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提出白银厂铜矿形成于奥陶纪岛弧裂谷环境的认识。
白银厂与铜多金属矿产有关的石英角斑岩锆石LA-ICPMS年龄为467.3±2.9Ma,测定白银铜矿区糜棱岩化石英角斑岩LA-ICPMS锆石年龄为467.1±2.2Ma,表明白银厂与铜多金属矿床有关的酸性熔岩形成年龄为467Ma,属中奥陶世。
6.从活动论、阶段论和动态观、时空观出发,以古生代建造特征研究为重点,结合生物古地理区分析,探讨天山—北山相互关系,提出晚古生代北山与北天山具有较多的相似性,而与南天山明显不同的新认识。
项目成果得到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众多科研院校、生产单位的广泛应用。